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727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常用絮凝剂在海水溶液中的絮凝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对海水的絮凝效果最佳,对混凝效果优劣起决定作用的是絮凝剂的制备工艺,不同的制备工艺使产品的碱化度和聚合度不同,导致同类产品的混凝效果差异较大.在大生活用海水厌氧处理技术研究中,研究了优势耐盐菌的培养驯化方法,培养出的优势耐盐菌以假单胞菌属、索氏甲烷杆菌属、硝酸盐还原菌、硫酸盐还原菌为主.研究了兼性塘对大生活用海水的去除效果,通过微生物培养、驯化,兼性塘能够经受盐度变化的冲击,对大生活用海水中COD、氨氮、TKN、TP的去除效果可以达到45﹪、68﹪、37﹪和39﹪.首次研究了大生活用海水菌藻塘处理过程中优势耐盐菌藻的培养驯化方法,培养出的优势耐盐细菌以硝化球菌、亚硝化球菌、亚硝酸单胞菌、生枝动胶菌为主,耐盐藻类以小球藻、舟形藻、十字藻、水网藻、金藻等为主.大生活用海水对菌藻塘中生态因子有一定影响,物种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随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减小,随温度的上升而增加,而生态优势度则随海水盐度的增加而增大.利用培养的菌藻,研究了菌藻塘对大生活用海水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COD、BOD<,5>、氨氮、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2﹪、95.3﹪、89.5﹪和70.5﹪.通过在水生植物塘中种植芦苇、香蒲和盐地碱蓬,首次研究了水生植物塘对大生活用海水的去除效果.分析了水生植物塘的净化机理,水生植物对氮、磷、有机物均有吸收作用,但在水生植物为核心的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对各种污染物的降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首次研究了生态塘对大生活用海水的处理效果及影响因素.通过对各区域微生物、藻类的培养驯化以及水生植物的培养,可以使生态塘对大生活用海水中的COD、BOD5、氨氮和TP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2﹪、95﹪、82﹪和75﹪,出水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研究了生态塘中污泥的降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随着盐度的增加,含盐污泥降解速率减小.降解过程中pH值是在先降低的情况下再回升,继而趋于稳定.含盐污泥的降解反应速率与污泥浓度无关,与温度的关系遵循Arrhenius指数关系式.研究了生态塘中各区域的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厌氧塘的动力学模型可以采用完全混合流的修正模式来描述,兼性塘动力学模型可按完全混合流模式来处理.菌藻塘和植物塘净化过程较为复杂,可以采用类Michaelis-Menton方程模式来描述.
其他文献
该课题来源于国家建设部项目"水产品加工废水处理与回用研究"课题(课题号:02-3-2.5).针对青岛及沿海地区水产品加工行业废水水量大,COD浓度比较高的特点,采用生物接触氧化处
垃圾渗滤液是城市垃圾卫生填埋的产物,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水质变化大、处理工艺要求高的特点.生物絮凝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絮凝剂,具有无毒、高效、易降解、无二次污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由于具有能量转化率高、环保等特点而受到广泛关注。作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核心组件之一的质子交换膜材料已成为燃料电池研究的热点。不同种类具有质子传导功能的磺化聚合物相继被合成出来,但所制备出来的均质膜往往存在各自的功能缺陷,难以实现质子膜材料综合性能间的平衡。磺化聚芳醚砜类质子交换膜通常具有优异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优良的质子传导率和单电池发电性能,但同时也存在耐氧化稳定性弱和过度溶胀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新型吸波材料提出了“宽频带、轻质化、薄型化”的发展要求,而如何提高材料在S频段范围内的吸收性能是当前雷达波吸收材料的一个研究重点。磁性晶须和磁性薄膜材料由于其结构
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方法能够在大气压或高于大气压条件下产生大空间、高密度的非平衡等离子体,可以在等离子体化学工程、材料表面改性、环境工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逐渐成为放电等离子体学科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由于人们对DBD等离子体开展研究的时间较短,对DBD放电形成演化机理以及应用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了解得还不够深入全面,限制了这一技术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知道用黄土来垒墙,据考察,这项建筑技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长城中的部分墙壁就是土墙。古代西班牙人也懂用土来垒墙,据考察,著名的阿兰布拉宫殿的部分墙壁就是土垒起来的。也许这项技术是从中国学去的吧。至今在中国部分农村,你还可以见到这种黄土垒的土墙。  也许很多人认为土墙松松垮垮,经不起风吹雨打。不要小看它,经测试,它在坚硬的情况下,完全可以与混凝土墙媲美,长城中的土墙就经历了数
期刊
紫杉醇来源于珍稀的红豆杉属植物(Taxus),药源极其有限,无法满足临床用药需要.因此,寻找紫杉醇的药源成了热门研究课题.利用绿色合成方法对紫杉醇类似物进行结构改造,合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