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鲁科尔沁部是元太祖弟哈撒儿后裔部民所组成的科尔沁部落之一。明末清初史书多称为“阿禄蒙古”。北元中后期隶属于中央察哈尔万户之管辖。1630年(天聪四年),该部首领穆彰率领部众归附清朝,成为清代外藩蒙古扎萨克旗之一,并自大兴安岭、呼伦贝尔一带迁徙至西拉沐沦河流域。其地界“在古北口外,至京师千三百四十里,东西距百三十里,南北距四百二十里。东接扎鲁特,西接巴林,南接喀尔喀左翼,北接乌珠穆沁”。
阿鲁科尔沁旗建有多座寺院,前后一共建有25座黄教寺院。这是清朝对蒙古实施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作为宗教实体的寺院、喇嘛阶层以及宗教活动也自然地反应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阿鲁科尔沁旗各个寺院有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变化与特点。其发展、演变、衰退、复苏历程与阿鲁科尔沁旗宗教状况和历史文化的变迁有着密切的联系。发展至今,阿鲁科尔沁旗现在通过政府批准而举行佛事活动的寺院有两座,分别是罕庙(诚恩寺)和根丕庙(广佑寺)。
本文旨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相关文献资料、地方史志、口碑材料等多种史料,结合田野调查,通过结合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研究方法,研究和考查了阿鲁科尔沁的寺院、喇嘛、宗教活动,探究阿鲁科尔沁旗寺院的历史与宗教文化现状和当今人们的宗教心理与行为。这对研究阿鲁科尔沁旗的社会史、宗教历史演变有着可供借鉴的理论意义,并对当今国家制定民族宗教政策、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文化遗产,合理发展地方旅游文化事业,以及了解基层民众民族宗教心理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文由前言、正文、结语、参考文献等构成。前言交待了选题目的及意义、相关研究概况、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正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论述了阿鲁科尔沁旗藏传佛教与寺院历史概况。第二部分论述了清一近代阿鲁科尔沁旗寺院的分类与寺院教育。第三部分论述了今阿鲁科尔沁旗寺院现状。结语概括总结了全文内容及基本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