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系统和开放式吸痰系统对早产儿吸痰前后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和心率(HR)的变化程度、SpO2和HR恢复到基线值所需要的时间的不同;比较两种吸痰系统对于早产儿气管插管堵管发生率、对早产儿呼吸道内细菌的定植情况以及对早产儿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类实验性研究,非概率抽样随机分组的方法抽取2009年8月-2010年8月收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因呼吸系统疾病而插管的孕周不满37周的早产儿90例,开放式吸痰组(OS)45例,密闭式吸痰组(CS)45例。分别制定两种吸痰系统的流程并将其制作成DVD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课题组成员共8名均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内工作5年以上的骨干护士,分为操作组和资料收集组各4名。资料收集组成员对具体操作手法不了解,操作组成员对如何登记资料不了解。吸痰前经评估后进行按需吸痰,不包括紧急抢救时的吸痰操作。资料收集包括:①两组患儿气管插管后第二天日班第一次吸痰的相关数据,包括操作前SpO2值、吸痰后SpO2的最低值、吸痰前HR值及吸痰过程中HR的最高值或发生HR下降时的最低值、吸痰后SpO2和HR恢复至基线情况所需要的时间;②从气管插管到拔管整个过程中发生的堵管次数,每次吸痰时有否吸出痰块;③气管插管前中后痰培养检查结果;④患儿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以及疾病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两组基线的可比性。对两组患儿吸痰过程中过程指标SpO2的变化以及HR变化的程度进行比较。比较两组患儿吸痰过程中发生的低氧血症情况以及心率迟缓的情况、呼吸道内细菌定植情况、痰堵例数以及痰痂发生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①两组患儿的孕周、体重、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呼吸机使用模式、在吸痰前SpO2以及HR的基线值差别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儿吸痰过程中SpO2变化情况:密闭式吸痰组SpO2变化程度更小;密闭式吸痰组SpO2由下降的最低值恢复到吸痰前的基线值所需时间较开放式吸痰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吸痰过程中发生低氧血症的次数较开放式吸痰组少,程度更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儿吸痰过程中的HR变化情况:密闭式吸痰组吸痰前后HR变化及较开放式吸痰组小(P<0.05);吸痰后HR恢复到吸痰前的基线值所需要的时间较开放式吸痰组短(P<0.05);但两组吸痰时心率迟缓的发生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终末指标:两组患儿堵管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痰块发生例数较开放式吸痰组更多,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密闭式吸痰组呼吸道细菌培养阳性例数较开放式吸痰组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痰培养菌株种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方法有利于早产儿吸痰过程中SpO2以及HR的稳定,减少低氧血症以及心率迟缓等不良后果的发生。但是密闭式吸痰容易引起痰液吸出不彻底导致分泌物形成痰痂,故应加强吸痰次数,同时掌握吸痰的技巧。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呼吸道内细菌的定植,临床使用密闭式吸痰法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