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计算理论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ophieyea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是一种力学性能介于钢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之间的新型预应力钢混组合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既适用于城镇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工程以及轨道交通工程等交通领域,也可应用于港口码头、车站、地下建筑、高层建筑物等工民建领域。目前预弯组合简支梁研究理论以及生产实践都已较为成熟,已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由东南大学主编的,吉林大学等参编单位参编的住建部行业推荐标准《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桥技术标准》(CJJ/T 276-2018)已经正式出版,但该规范中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的内容尚有研究空间。基于此,本文拟对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桥梁开展进一步后续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经典的Dischinger方程法和Tr?st-Bazant代数方程法,建立变形(或位移)与力之间的物理方程、静力学平衡方程、满足变形条件的几何相容方程以及边界条件,推导预弯组合梁中混凝土收缩、徐变因素导致的钢梁、混凝土间应力重分布的计算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推荐采用老化系数近似取0.8的Tr?st-Bazant应力-应变代数方程弹性计算法求解预弯组合梁徐变效应。2、预弯组合连续梁的徐变次内力受到组合梁内力重分布的影响,产生徐变次内力又改变了截面受力情况。采用Tr?st-Bazant应力应变的代数方程法和力法原理,预弯组合连续梁在简支变连续分阶段施工工艺下,将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耦合的预弯组合连续梁,解除多余约束,建立变形协调方程,求解了二期混凝土徐变次内力和一期混凝土后期徐变次内力。3、结合新颁的《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桥技术标准》(CJJ/T276-2018)的相关规定,本文对预弯组合连续梁中支点负弯矩区的正应力、剪应力、抗弯承载能力、抗剪承载能力的设计与计算方法进行详细地阐述,旨在探讨提出一套可适用于预弯组合连续梁桥工程设计的实用计算方法。4、针对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其他设计问题,包括中支点负弯矩区二期混凝土桥面板的开裂弯矩计算方法以及裂缝宽度的验算方法、中支点预应力设计要点以及挠度(变形)计算方法等进行讨论,拟为工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人类社会面临的能源问题日益严峻,对清洁高效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愈来愈受关注,其中光解水产氢技术以其全面充分的优越性尤其具有发展潜力。然而效率的掣肘严重制约了相关产
铝锂合金具有密度低、比强度和比刚度高、耐蚀性和抗疲劳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应用前景十分广阔。但是,目前铝锂合金的研发多集中于变形铝锂合金,铸造铝锂合金
稀土元素是指化学元素周期表中的15种镧系元素加上钇(Y)、钪(Sc)两种与镧系元素相似的元素共17种元素。其中钷(Pm)具有放射性,是由人工从铀的裂变物中产生,在自然界中不单独
木质纤维素组成成分中纤维素来源的己糖主要是葡萄糖,半纤维素来源的己糖为半乳糖和甘露糖,戊糖主要为木糖和阿拉伯糖。其中木糖和阿拉伯糖约占木质纤维素总单糖的30-40%,半
随着全球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也造成了严重的能源和环境危机,开发利用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研究热点。由于木质纤维原料具有可再生、
水利工程中,水流对水工建筑物的破坏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地表水和地下水,地下水形成的闸基渗流现象处于不可见状态,渗流破坏往往难以在第一时间发现,导致水利工程中渗流破坏一旦发生,情况会很严重。成子河分洪闸位于苏北坳陷区,地质条件复杂,自从1990年后国家地震局一直把其列入地震重点危险监视区范围内。该区域水工建筑物的地质条件复杂,容易产生渗流破坏,因此有必要对成子河分洪闸闸基防渗措施进行研究,减小渗流对该
羟基脂肪酸是一种存在于自然界的天然有机化合物,ω-羟基脂肪酸碳链上的羟基和羧基官能团为其提供了特殊的性质,这些性质使得羟基脂肪酸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医疗等领域。本研
环境中过量的类固醇雌激素(Steroid estrogens,SEs)会干扰人或动物正常内分泌系统并造成极大危害。类固醇雌激素多来源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产生的排泄物和污水厂的不完全处理。现阶段规模化养殖场对畜禽排泄物多采用厌氧发酵处理,产生的沼液用于灌溉农田,然而厌氧处理并不能将排泄物中的雌激素完全去除,雌激素会随着沼液灌溉进入环境。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液成分多样,对沼灌区水样及土样中存在的雌激素进行
目的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日趋严重,心脏瓣膜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严重的瓣膜病有可能导致心力衰竭。因此,及时的诊断、良好的监测和正确治疗方式的选择对于心脏瓣膜
食源性致病菌作为引发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已引起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作为引发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已严重危害到人类的健康。现有的快速检测技术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