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姬菇是已实现工厂化生产的主要食用菌之一,是我国能够实现工业化生产的重要食用菌之一,2008年产量达10585t,在工业化生产的食用菌中,其产量仅次于金针菇与杏鲍菇。真姬菇兼具颇高的食用、药用与保健价值,因而日渐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菌种质量是真姬菇工业化生产的根本。经典的评价方法中,以结实性试验方法评价食用菌菌种质量最具说服力,然而此方法存在周期长、易受环境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等缺点。近年来,同工酶、RAPD、RFLP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食用菌科研领域中得到逐步应用,但上述方法对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的准确性不佳。最新研究发现,可从生理生化角度对菌种产量性状进行有效评价。有鉴于此,本研究从生化角度发掘真姬菇菌种质量的预判性指标,以期为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提供新的思路与途径。本研究成果可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通过液体深层培养、可见光谱分析与结实性试验,开发了一种真姬菇质量评价的简便方法,并确立评价用培养基质组成(g/L):200.0马铃薯,20.0乳糖,2.0NH4NO3,0.5MgSO4·7H2O,1.5KH2PO4,0.06溴百里酚兰,pH7.0。结果显示,脱色率分别与单瓶产量、有效子实体数量及单个子实体重量呈极显著相关性。并以此为基础,提出DR与加权关联系数、显色反应与加权关联系数之间的拟合方程,用于真姬菇菌种质量的整合定量评价。2.本研究结合统计学方法,通过LBL评价方法,对13株真姬菇菌株进行质量评价,探究其评价结果同菌盖直径、菌盖厚度、菌柄长度与菌柄直径等主要表观商品性状间相关性。本研究发现,LBL评价结果同10.0-20.0mm与20.0-30.0mm菌盖直径区间、5.0-10.0mm与0.0-5.0mm菌盖厚度区间、50.0-70.0mm与30.0-50.0mm菌柄长度区间,以及0.0-5.0mm、5.0-10.0mm与10.0-15.0mm区间内有效子实体数量的相关性关系是成立的,且上述区间内有效子实体数量是各供试菌株有效子实体数量总数的主要组成部分。3.本研究进一步探究碳源、氮源单因素及正交优化设计对真姬菇SIEF4104与SIEF4078菌株评价效应的影响,并确立优化评价用培养基质组成(g/L):200.0马铃薯,20.0乳糖,2.0麦芽提取物,1.0MgSO4·7H2O,3.0KH2PO4,0.06溴百里酚兰,pH7.0。本研究发现,碳源与氮源对真姬菇SIEF4104与SIEF4078菌株的评价存在一定作用范围。而且,相对于添加无机氮源的评价用培养基质,添加有机氮源的评价用培养基质的DR值普遍较低。本研究所用LBL评价方法有助于加快真姬菇菌种选育进程,节约育种时间,拓展了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的途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实用性与经济性。同时,本研究从商品性状角度,探究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的预判性指标,为其它食用菌菌种质量评价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此外,LBL评价方法可用于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方法与体系的构建,对于真姬菇菌种质量评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可构建基于该评价方法的真姬菇优劣菌种资源库,进而有助于为揭示菌种退化机理找到突破点。但本研究亦存有不足之处。例如:LBL评价方法作用机理尚不清楚;LBL评价方法对真姬菇营养生长评价效果不显著;各商品性状间关系亦较为复杂,结实性试验过程中易受培养基质与培养环境的影响,尚难以将LBL方法用于各主要商品性状的整合评价,等等。因此,相关研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