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部分地区牛源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和硬蜱携带无浆体情况调查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8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浆体已成为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危害人和动物健康的重要蜱传病原,其是经蜱传播的革兰阴性寄生菌,主要寄生于牛羊等反刍动物的血细胞中,可导致人和动物感染而表现高热、贫血、黄疸、消瘦等临床症状,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即使临床治愈后也将终生带菌,成为持续感染者。目前被世界公认的无浆体有7种,包括嗜吞噬细胞无浆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牛无浆体(A.bovis)、绵羊无浆体(A.ovis)、边缘无浆体(A.marginale)、中央无浆体(A.centrale)、扁平无浆体(A.platys)和山羊无浆体(A.capra),某些种可感染人和家畜等。虽然多种无浆体可导致牛无浆体病,但其主要病原为边缘无浆体。硬蜱是无浆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随着我国林牧业资源综合开发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接触硬蜱的机会增多,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健康及养殖业发展。因此查明牛的无浆体感染和硬蜱及其携带无浆体的情况,对于评估牛无浆体病及硬蜱危害以及保障养牛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河南省牛源无浆体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采用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法和PCR方法对采自豫北、豫南、豫西、豫东、豫中的1070份牛血液样品进行无浆体检测。结果显示牛的无浆体总感染率为11.68%(125/1070),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牛无浆体、绵羊无浆体、边缘无浆体、山羊无浆体、扁平无浆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43%(26/1070)、3.18%(34/1070)、1.68%(18/1070)、2.99%(32/1070)、2.80%(30/1070)、2.52%(27/1070)。不同地区无浆体感染情况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豫北、豫南、豫西、豫东及豫中五个地理区域牛的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12.10%(34/281)、16.92%(34/201)、10.80%(27/250)、18.84%(26/138)和2.00%(4/200)。不同饲养方式牛的无浆体阳性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舍饲和放牧饲养模式牛的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10.24%(105/1025)和44.44%(20/45)。不同品种牛的无浆体阳性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奶牛与肉牛的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6.24%(50/801)和27.88%(75/269)。≤24月龄和>24月龄的牛的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16.92%(55/325)、8.46%(70/745),差异极显著(P<0.01)。母牛的无浆体阳性率(11.81%,119/1008)高于公牛(9.68%,6/62),但差异不显著(P>0.05)。秋季(13.38%,63/471)无浆体的阳性率高于夏季(10.35%,62/599),但差异不显著(P>0.05)。无浆体多呈混合感染,牛同时感染两种及以上无浆体者分别为2.52%(27/1070)、0.84%(9/1070)。通过本研究发现牛源无浆体在河南不同地域传播且呈混合感染,并且首次在中国牛中发现山羊无浆体的感染,牛感染无浆体情况与地域、饲养方式、品种和年龄显著相关;探明了河南地区牛的无浆体流行情况,丰富了我国无浆体流行病学资料,为无浆体病的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
  2、河南省部分地区硬蜱蜱种鉴定及其无浆体携带情况调查
  利用形态学和PCR方法对2018年7月至2020年9月采自河南省博爱县、沁阳县、宜阳县和汝阳市4地的103只硬蜱进行蜱种类鉴定及其无浆体携带情况调查。经鉴定所采集硬蜱隶属3个属3种,分别为血蜱属(Haemaphysalis)的长角血蜱(H.longicornis),璃眼蜱属(Hyalomma)的残缘璃眼蜱(H.detritum),扇头蜱属(Rhipicephalus)的微小扇头蜱(R.microplus),其中长角血蜱所占比例最大,达90.29%(93/103)。硬蜱携带无浆体的总阳性率为41.75%(43/103),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牛无浆体、绵羊无浆体、山羊无浆体、边缘无浆体、扁平无浆体的阳性率分别为5.83%(6/103)、17.48%(18/103)、6.80%(7/103)、11.65%(12/103)、9.71%(10/103)、5.83%(6/103)。硬蜱同时携带两种及以上无浆体的阳性率为12.62%(13/103)。博爱、沁阳、宜阳与汝阳硬蜱的无浆体阳性率分别为40.74%(11/27)、10.00%(1/10)、32.26%(10/31)和60.00%(21/35),差异显著(0.01<P<0.05)。不同性别、品种、宿主源硬蜱的无浆体阳性率差异不显著(P>0.05)。通过本研究发现长角血蜱为所调查地区优势蜱种且可携带多种无浆体病原,而无浆体在河南硬蜱中也普遍存在,硬蜱的性别、品种和动物宿主对其感染无浆体情况影响不显著;探明了河南省部分地区硬蜱蜱种的分布及其无浆体携带情况,为硬蜱及无浆体病的防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3、河南省牛源无浆体和硬蜱及其携带无浆体情况的遗传进化分析
  利用PCR方法,对采自河南省不同地域1070份牛血样和部分地区103份硬蜱样品进行无浆体病原检测,并对硬蜱进行蜱种鉴定,基于硬蜱、嗜吞噬细胞无浆体、牛无浆体和扁平无浆体的16SrRNA基因,山羊无浆体的gltA基因,绵羊无浆体和边缘无浆体的Msp4基因进行遗传进化树构建。通过对硬蜱和无浆体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共发现无浆体15个新基因型和硬蜱7个新基因型,无浆体新基因型包括嗜吞噬细胞无浆体5个(A.phagocytophilum cattle SQ、A.phagocytophilum cattle JZ、A.phagocytophilum cattle SQ2、A.phagocytophilum cattle LY2、A.phagocytophilum cattle XY),牛无浆体4个(A.bovis cattle SHQ、A.bovis cattle XY、A.bovis cattle AY、A.bovis cattle ZK),绵羊无浆体3个(A.ovis cattle PDS、A.ovis tick RY、A.ovis tick RY3),扁平无浆体3个(A.platys cattle/tick LY2、A.platys cattle LY、A.platys cattle XY)。硬蜱新基因型包括长角血蜱5个(H.longicornis JZ1、H.longicornis JZ2、H.longicornis JZ4、H.longicornis LY1、H.longicornis LY2)、残缘璃眼蜱1个(H.detritum cattle JZ)、微小扇头蜱1个基因型(R.microplus cattle/grass LY)。通过本研究发现长角血蜱和无浆体均具有遗传多样性,共获得新基因型22个,丰富了无浆体和硬蜱基因库,为今后无浆体和硬蜱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数据资料。
其他文献
近年来,同时检出blaCTX-M和mcr-1的大肠杆菌不断被报道,但河南省鸡源大肠杆菌中有关两者的遗传背景及散播机制尚不明晰。因此,本试验以河南省同时携带blaCTX-M和mcr-1的鸡源大肠杆菌为研究对象来探究其共同传播机制,为临床防控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本试验在14株鸡源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中检测到12株受试菌同时携带blaCTX-M和mcr-1,其中9株受试菌筛选获得同时含有blaC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