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别探讨瘢痕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维拉帕米、皮质类固醇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方法:利用经典双臂荟萃分析的方法,选取瘢痕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做对比,分别探讨瘢痕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维拉帕米、皮质类固醇联合5-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检索三大权威中文数据库和四大权威英文数据库,即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维普数据库(VIP)、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检索限定时间为1960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文关键字是“增生性瘢痕”、“瘢痕疙瘩”、“皮质类固醇”、“A型肉毒毒素”、“维拉帕米”、“5-氟尿嘧啶”,英文关键字是“hypertrophic scars”、“keloids”、“corticosteroids”、“botulinum toxin type A”、“verapamil”、“5-fluorouracil”。检索策略为主题词结合自由词的方法,检索利用以上四种方式注射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相关文献。制定合理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并对所有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纳入与排除。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数据提取,并将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分)、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这四项结局指标作为本次研究的评价标准。利用Stata 15.0软件对所纳入文献的数据进行经典双臂荟萃分析,利用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处理,将P<0.05视为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对可能存在的异质性及发表偏倚进行全面综合的分析,最终得出结果并讨论。结果:初步检索到5463篇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后,最终16篇临床研究共包括871位患者纳入本次荟萃分析。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与皮质类固醇组进行比较时,A型肉毒毒素组的有效率较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95%CI=0.70to 0.96),并且A型肉毒毒素组的视觉疼痛模拟评分量表分值(VAS评分)明显较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95%CI=-4.44 to-4.16)。2、与皮质类固醇组进行比较时,维拉帕米组的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分值(VSS评分)较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95%CI=-6.75 to-1.68),但维拉帕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3,95%CI=1.40 to 4.90)。3、与皮质类固醇组进行比较时,皮质类固醇+5-氟尿嘧啶组的有效率明显较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95%CI=1.22 to 1.71),同时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较低(P<0.001,95%CI=2.61 to 11.28)。结论:瘢痕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和瘢痕内注射皮质类固醇+5-氟尿嘧啶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好,值得推广。瘢痕内注射维拉帕米治疗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临床疗效欠佳,需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