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击地压多参量前兆响应特征及时空融合预警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y12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受高地应力、高瓦斯压力和强采动影响,冲击地压危险增大,严重制约煤矿安全生产。准确监测预警是冲击地压灾害防治和智慧矿山建设的基础。受地质、采矿和防治措施等多因素影响,冲击地压演化过程复杂,监测预警难度大。单系统或单指标监测反映信息不全面,预警准确率低。对于冲击地压多参量时序融合预警研究,目前多基于对预警指标赋权重方式,但权重确定过程包含一定主观性,预警结果对指标权重依赖性大。目前在其他领域研究较多的深度学习方法,也可以实现多参量时序融合,但学习过程需要大量案例样本。对于冲击地压空间预警,缺乏基于多参量的区域融合。针对以上问题及不足,本文围绕冲击地压多参量前兆响应特征和时空融合预警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采用实验研究、理论分析、算法研究和现场应用相结合,研究煤岩变形破坏演化过程多参量时空响应特征,揭示煤岩变形破坏能量演化规律及多参量响应机制,建立冲击地压时空预警指标体系,提出冲击地压多参量时空融合预警方法,并进行现场应用验证。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建立了煤岩变形破坏多参量同步监测实验系统,开展了单轴压缩(不同速度)、循环加载、分级加载条件下煤岩变形破坏多参量监测实验,提取了煤岩变形破坏过程时空监测参量,研究了煤岩变形破坏多参量时空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煤岩失稳破坏前,声电信号能量、计数主要表现为“上升型”和“上升-下降型”两种前兆特征;单位时间(秒)声发射累计事件数和累计能量表现为连续上升-波动型前兆特征;声发射b值呈连续下降趋势,并在煤岩失稳破坏前处于极低值附近;声发射事件能量云图和试样表面应变云图可以反映裂纹动态扩展及试样破坏过程,声发射事件高能量区是初始裂纹形成的主要区域,而高低能量梯度区是裂纹扩展的主要方向。试样表面应变云图中高应变区与裂纹扩展对应。分析了煤岩变形破坏过程能量演化规律,揭示了煤岩变形破坏声电响应机制及其差异性,研究了煤岩破坏过程耗散能定量表征方法。结果表明:输入能大幅转化为耗散能且耗散能/弹性能比值增加是煤岩失稳破坏的重要体现;当煤岩体处于失稳破坏临界点时,耗散能/弹性能比值、能量耗散率/能量释放率比值均出现异常突变的前兆响应;因声电信号产生机制与传播途径不同,电磁辐射对于煤岩变形破坏响应的连续性更强,而声发射突变特征显著;提出了基于电磁辐射能、声发射能定量表征煤岩耗散能的计算方法,实现了煤岩耗散能的定量表征。基于冲击地压监测系统原理和现场监测环境,确定了微震和声电监测系统主要干扰信号来源分别为放炮和打钻作业。研究得到了微震、声电系统监测煤岩破裂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时域、频域、分形特征,采用Relief算法定量评价特征重要程度并建立了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差异特征集。对比分析了线性判别法、支持向量机和集成学习法3种机器学习方法对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识别精度,结果表明:基于支持向量机的信号分类识别方法具有更高识别准确率,对微震、声发射、电磁辐射监测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的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1.2%、91%和86.25%,可以满足现场监测需求。基于有效信号和干扰信号分类智能识别模型,提取得到了微震、声电监测有效信号,提高了预警指标计算准度。研究了微震、声发射、电磁辐射、应力、支架阻力、钻屑量时空指标计算方法及对冲击地压的前兆响应特征,建立了冲击地压多参量时空预警指标体系,可以全面反映冲击地压孕育发生过程震动场、应力场时空演化。研究提出了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冲击地压预警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现场应用表明该方法可以显著简化预警指标体系,有效减少指标冗余,消除指标冲突。以上方法及模型综合实现了冲击地压预警指标体系“准→全→优”的建立过程。基于蚁群聚类仿生智能算法,提出了冲击地压多参量时序融合预警方法,实现了冲击地压多参量自动融合、分级预警。现场应用表明蚁群聚类时序融合预警方法在冲击地压发生前5天有危险预警。采用R值评分法分析对比了该方法与单指标预警效能,结果表明该方法预警效能要明显高于单指标预警效能。该方法不需要训练样本,并摆脱了预警结果对指标权重的依赖性,对于冲击地压演化及监测多参量动态变化适应性更强。基于微震、应力和钻屑监测空间信息,建立了基于加权法的冲击地压空间融合模型,实现了冲击地压演化过程“震动场一张图”和“应力场一张图”空间监测。现场应用并定量比较了融合云图和单一云图对于冲击危险反映的准确性,结果表明:震动场融合云图高值区域是主要危险区,要比微震能量或频次单一指标反映的空间危险区域更准确;应力场融合云图有效综合了钻孔应力和钻屑反映的空间信息,对于应力集中和冲击危险区域的反映要更为精细、准确。研发了冲击地压多参量时空融合软件,实现了监测数据导入、信号分类识别、预警指标计算、预警指标优化、时序融合预测、空间融合预测、预警效能评价等功能,为本文建立的冲击地压多参量时空融合预警模型现场推广应用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揭示了煤岩变形破坏及冲击地压演化过程多参量前兆响应特征,建立了冲击地压多参量时空预警指标体系,提出了冲击地压多参量时空融合预警方法,为冲击地压多参量融合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提高冲击地压预警准确率、进行针对性防治具有重要应用意义。该论文有图95幅,表12个,参考文献197篇。
其他文献
教育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教育教学样态需要重塑,教师信息化能力亟须更新发展。《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提出,要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教师在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中的作用。面向教育数字化转型,教师需要在学习空间构建、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指导干预以及学习评估决策等实践场景中充分体现数字思维和数字能力,为此亟须聚焦教师专业数字胜任力开展能力建设,并可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力、教学内容表现力、人机协同育人力、数据赋能创造力实现重
深度学习使得课堂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授,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教师从培养“知识学生”到培养“智慧学生”,教学相长,教师成长为善于培养智慧学生的智慧教师,形成基于智慧教师和智慧学生的“智慧型课堂”。
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是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普惠供给的保障,其变迁是多因素非线性耦合的结果。针对现有研究注重多因素“竞争效应”而“组合效应”关照缺失的问题,文章基于多源流理论,构建政策变迁的多源流组态分析框架,并选取25个政策案例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上位政策和公众诉求是政策变迁的必要条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变迁以问题驱动型居多,兼有方案辅助型和混合动力型。文章利用5种组态重新拓展了政策变迁原有“
随着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素质教育的改革在逐渐深化,语文教学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学生的主体性日益凸显,在活动中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已成为语文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本文从课堂上的沉默作为切入点,对高中生语文课堂上的沉默行为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实际的打破沉默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发展。论文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部分。正文部分由三章内容组成,
作为宏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建筑业面临着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并正加速向工业化、科技化转型。经过5年多的快速发展,GIG已跻身国内建筑业前列,持续的并购解决了产业发展初期区域布局和规模扩张的问题,但由于没有制定并购战略,实质上仍处于粗放式发展格局,业务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公司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公司亟需制定明确的并购战略,助力公司通过更加精
近年来,刑事合规制度以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为依托得以迅速发展。刑事合规业务作为律师业务的新蓝海,在现阶段,律师可以两种不同的身份参与其中,第一种是作为第三方机构成员,此时律师将发挥类似于破产管理人的作用;第二种是作为企业的委托人或辩护人,其工作重点是为目标企业提供一套完整、可行的合规机制,并在其不幸涉诉时,依据合规实践,维护其合法权益。
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最终体现,是培养学生终身发展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的核心概念。一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必然与其他年级在培养核心素养的路径上有所不同。在双减政策下,传统的作业已经不能作为考察渗透核心素养的途径,学生回到家已经没有传统的"写"的作业.在此种趋势下,将以往的"写"变为"读""说""画""做",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一年级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以CuCl_2/Al_2O_3为催化剂,在211—251℃内,研究了近似工业反应器内反应气氛变化条件下的乙烯氧氯化反应机理及动力学。提出了吸附-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合理地解释了试验现象,利用平衡态近似法推得了相应的动力学机理方程式,得到了试验数据的验证。对试验结果的进一步处理发现,该催化剂在反应温度升至233℃左右,反应活化能有一突降现象,并首次指出其原因可能是该催化剂在制备方法上的不同所致。最终还
针对乙烯氧氯化反应过程所用的挡板流化床反应器的结构和操作特点,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和实用的能反映中、高气速下,较大开孔率挡板流化床的气固流动的多釜串联模型,并进行了模型的数学推导和求解。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工业反应器内轴向的气体浓度分布和床层温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本反应体系中,因乙烯和氧的过量,导致反应过程的后期HCl转化率为相间传质控制,强化相间传质效果是保证HCl高转化率的有效手段。
<正>教学目标设定与达成是课堂教学的始与终,而掌握语用知识与策略则是准确、得体运用语言技能的必要条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教—学—评’一体化设计”理念,要求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同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内容的语言知识中特别增加了语用知识板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