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艾滋病(AIDS)合并卡氏肺囊虫肺炎(PCP)的CT影像特征;探究CD4~+T淋巴细胞与PCP影像的相关性;提高临床对AIDS合并PCP影像学的认知度、降低误诊率。方法对符合课题要求的31例AIDS合并PCP患者,以入院首次的肺部CT影像和CD4~+T细胞检测结果,作为研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CD4~+T淋巴细胞与PCP影像学的相关性,PCP的易发部位和影像特征。易发部位以肺叶为分析单位,左肺按上叶、下叶、全肺,右肺按上叶、中叶、下叶、上中叶、中下叶、全肺进行统计;影像特征按常见影像、少见影像和并存影像进行分析。CD4~+T细胞检测采用美国BDFAXS Calibur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CT检查采用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Activion16TSX-031A型螺旋CT机。在患者深吸气末屏气扫描,扫描范围自肺尖至肺底肋膈角水平。参数设置:层厚10mm,层距10mm、120kV、200mA,重建间隔5mm。影像学术语使用2008年Fleischner学会命名委员会命名的影像学术语。结果CT表现:双肺弥漫性病灶为96.8%,局灶性病灶为3.2%;对称性分布为93.5%,非对称性为6.5%。本组31例患者CD4~+T细胞均<200个/ul,在50个/ul、50-100个/ul和>100个/ul的患者中,磨玻璃影均为100.0%,网织结节影为54.5%、50.0%和33.3%(P>0.05),肺气囊为36.3%、50.0%和66.7%(P>0.05),支气管双轨征为36.3%、33.3%和33.3%(P>0.05),斑片状影为36.3%、16.7%和33.3%(P>0.05),月弓征为18.2%、50.0%和33.3%(P>0.05),碎石征为13.6%、16.7%和33.3%(P>0.05)。31例CT影像:磨玻璃影100.0%、网织结节影51.6%、肺气囊41.9%、支气管双轨征35.5%、斑片状影32.3%、小叶间隔增厚32.3%、月弓征25.8%、碎石征为16.1%,实变影3.2%、胸腔积液3.2%。易发部位:磨玻璃影、斑片状影、小叶间隔增厚以全肺分布为主,网织结节影多发于肺下叶、次为全肺分布,肺气囊多见于肺上叶或上中叶,支气管双轨征以全肺分布为主,次为肺上叶或上中叶,月弓征以肺下叶外带分布为特征,碎石征呈全肺分布。影像学并存征象:CT表现单一影像、2种并存、3种并存、4种及以上并存分别为6.5%、16.1%、35.5%和41.9%。临床转归:31例患者,临床治愈好转率为71.0%,无效率为29.0%。追踪随访:8例进行CT的3W跟踪追访,占25.8%,其中肺部影像完全吸收37.5%,明显吸收62.5%。结论CD4~+T细胞计数与PCP的发病相关,与PCP影像学的征象分布无关。AIDS合并PCP的CT影像以双肺弥漫性、对称性分布为特征。磨玻璃影、网织结节影、斑片状影、碎石征、肺气囊、月弓征、小叶间隔增厚和支气管双轨征是AIDS合并PCP影像学的常见征象,其分布具有各自特点。PCP患者经临床及时、有效的治疗,是一种预后较好的疾病。临床上,对于上述多种CT影像并存的患者,特别是青年男性,首先要考虑AIDS合并PCP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