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苏州段水质污染时空特征演化规律及主要影响因子评价分析

来源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tong8595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作为大运河沿线里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在时间的沉淀中与大运河相伴相生,孕育了独特的苏州城市文化与人文精神。2014年大运河成功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现今又是一带一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及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充分发扬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重建大运河的生态环境,打造新时代大运河文化带。作为运河沿线文化遗产点众多的苏州段,于苏州众多河湖相汇接,过往水环境质量曾出现连年下降的情况,水质也难以达到区域水质标准。为了营造绿水青山的苏州大运河环境并向“十四五”环境规划目标而努力,整治并提升大运河苏州段水环境质量至关重要。本文结合2010-2019年间大运河苏州段14个监测断面的数项水质监测数据,利用综合标识指数法和空间聚类分析分析水污染的时空特征,利用皮尔森指数、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对水污染的主要污染成分及相关性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及LSTM神经网络,结合多项水质数据对大运河苏州段的未来水质作出评价与预测。建立了基于VB和神经网络模型的大运河苏州段水环境质量预测预警系统。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大运河苏州段水环境质量于2010-2019年间改善显著,其中位于内城河的醋坊桥断面从2010年的劣Ⅴ类至今改善明显。截至2019年。上、中、下游14个监测断面中除觅渡桥断面处于Ⅳ类水标准,其余断面均达到Ⅲ类水标准。常规水质指标中超标频次最高的指标为TN、NH3-N、TP,表明流域内于这个时间段主要污染类型为氮磷污染。(2)常规水质指标中仅CODMn、COD、BOD、NH3-N、TN、TP于2010-2019年间出现了超标状况,其余指标如重金属等均符合区域水质要求。大运河苏州段进了四期的新兴污染物PPCPs的检测,共检出24种PPCPs,均处于较低浓度范围。其中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驱蚊胺、布洛芬为代表性指标,其中咖啡因生态风险对流域内的鱼类最高。由于季节更迭的气候变化以及水体藻类的生长特性,主要污染指标均在枯、平、丰水期和四个季度表现出不同的数值。(3)空间特征上整体水环境质量排序为:下游段>中游段>上游段。2010-2019年间上游来水质量有所改善,而中游段的各项水质指标下降明显。空间聚类分析表明苏州段监测依据空间污染特点可以分为六个聚类;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三个人口密度最高的三个城市分区中PPCPs的检出率与检出浓度也是最高的,活动人口相对较少的工业区和历史文化保护区则较少。其中人用药物类PPCPs的浓度和周边人口密度成正比。(4)苏州城市发展因素中,其数值与水环境质量成正比的有第三产业GDP占比、城镇污水处理率、降水量居住用地占比、城市绿地占比、水域占比、林地占比。成反比的有第一产业GDP占比、第二产业GDP占比、周边污水排放量、单位GDP氨氮排放量、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工业用地占比、耕地占比。(5)基于2010-2019大量水质指标数据与BP神经网络的训练计算,对苏州段2020年的水环境质量作出了计算,发现输入端的水质数据频次越高,预测得越准确、误差越小。基于LSTM神经网络模型的水质指标计算表明基于往期大量数据为基础可以很好地预测水质指标的未来趋势。(6)基于VB和MATLAB对大运河苏州段水环境质量预报预警平台进行了建设,结合神经网络算法,通过水质预测模块及水体富营养化预警模块的嵌入可以对大运河苏州段未来的水环境质量以及污染事件的监测及管理提供一定的帮助。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公共建筑能耗增高的趋势日渐凸显,对公共建筑的能耗变化和发展特性进行剖析,能够为城市的建筑节能任务提供帮助。在当前建筑节能领域,能耗预测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精准的能耗预测不仅有利于分析未来时刻的能耗从而为建筑节能提供一定的依据,还可以根据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差值帮助判断建筑物故障信息。因此公共建筑的能耗预测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围绕公共建筑能耗预测展开研究,首先运用生成对抗网络
本文对时间尺度上变质量系统的动力学建模与对称性进行了研究。分别研究了时间尺度上相空间中变质量非完整系统,奇异变质量可控非完整系统,变质量非完整系统相对于与非惯性系,事件空间中变质量非完整系统的动力学方程的建立和Noether对称性与守恒量。1.基于相空间中的变质量非完整系统在时间尺度上相应的Hamilton原理,导出时间尺度上相空间中变质量非完整系统与其相应完整系统的运动方程,然后由广义Noeth
本文主要采用简单的煅烧法合成具有大比表面积,丰富孔径,强磁性的掺杂型碳纳米复合材料:镍氮共掺杂型磁性碳纳米管状材料(Ni-NMCNTs)和钴镍氮共掺杂、碳纳米管与石墨烯片层原位共生型复合材料(CoNi@N-G/CNTs)。将Ni-NMCNTs作为吸附剂用于酚类雌激素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双酚A的吸附研究。将CoNi@N-G/CNTs作为吸附剂用于吸附双酚A及其5种替代品的研究,同时,将其作为萃取剂结合泡
近年来,工程事故的频发使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结构损伤识别作为健康监测系统的核心内容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焦点。针对目前结构损伤识别中的微小损伤不敏感、识别精度不够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波动理论的识别方法,并将其应用于结构损伤识别与裂缝深度检测,为损伤识别提供了新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及结构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基于当前结构损伤识别方法存在的问题及波动理论
混凝土自诞生到现在,依旧是我们使用的主要建筑材料,人们对于混凝土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目前为了应对各种不同的建筑需要,人们开发出许多新型混凝土,例如:沥青混凝土、纤维混凝土、高强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等。自密实混凝土相对于其他混凝土最大的特点就是无需振捣即可成型,避免了例如一些节点部位难以振捣密实,导致的结构质量降低等问题,使自密实混凝土受到广泛的关注。在同等水胶比的情况下,自密实混凝土强度远低于普通
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导致了巨大的地膜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邻苯二甲酸酯(PAEs)作为最普遍的增塑剂易从塑料中脱离进入环境,新烟碱类农药(NNIs)被广泛用于农作物等领域害虫的治理,易在环境中残留。吸附法被广泛应用于水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但目前的吸附研究侧重于单化合物体系,对于多化合体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探讨多物质共存体系下的吸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碳纳米管(CNTs)因巨
在遭遇中等或重大地震时,中心支撑往往会丧失承载力,主要原因是杆件受到压迫而失去了稳定性,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本文结合金属阻尼器和中心支撑,提出了矩形钢管腹板开孔耗能支撑,支撑两端附加了金属阻尼器,发生地震时,它的孔间板件发生剪切屈服而耗能能量,支撑主体方钢管处于弹性阶段。通过“预先模拟-实际试验-模拟验证-参数分析”等主要步骤,研究了矩形钢管腹板开孔耗能支撑的滞回性能。研究内容如下:(1)对矩
为应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提高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和污水处理效率,使城镇污水成为一种可再生并被重新利用的稳定资源,我国部分地区的污水处理厂正面临由“一级A”标准向“准Ⅳ类”标准升级的新一轮提标改造过程。论文以苏州市颁布的《关于高质量推进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为核心、“苏州特别排放限值”为新排放标准,开展了污水处理厂调研分析、工艺调研分析和提标改造的中试试验的工
抗生素是全球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有机微污染物。我国作为抗生素生产和消费大国,河流水系中检出的抗生素水平相对较高。水环境中残留的抗生素不仅会影响生态环境,而且会潜在地威胁到人类健康。目前传统的饮用水处理工艺对于抗生素的去除效果有限,深度处理工艺如臭氧生物活性炭、膜技术等也都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性。紫外/氯胺工艺是一种新兴的基于紫外线的高级氧化技术,可以实现对有机微污染物的高效降解,近年来成为研究新热
以学科德育的视角,从生命态度、科学精神、辩证思维、社会责任和劳动素养5个方面对高中生物学教材中蕴含的学科德育资源进行梳理,并提出实施建议,以便为教师在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生物学科的育人价值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