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是我国重要经济海洋蟹类。本实验以蟹类生殖生物学为基础,以精子限制机制为中心,定期采样(2005~2007年际),结合形态学、组织学等技术手段,对其外部形态,内部生殖系统结构,相应季节变化及整个种群的生殖状态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目的在于:在当前捕捞压力下,初步把握东海三疣梭子蟹种群的生殖状况;为相关职能部门提供必要的生物学参数;补充精子限制机制理论,以期为资源管理及其持续、稳定开发做出贡献。主要结果如下:
1、三疣梭子蟹精巢属于叶型,由精小叶和精小管组成的叶状管交织而成。精子发生过程与其它高等短尾派蟹类相似。输精管可能起源于精小管。东海三疣梭子蟹精巢和输精管的发育存在着一定的年际变化。交配活动主要集中在10月份,12月份以后,精巢逐渐退化,但输精管中仍储存有精液和精荚。三疣梭子蟹精荚形成过程始于前输精细管,精荚膜两层,精荚内的基质可能直接源于精巢的精小叶部分。输精管中的强嗜酸性颗粒与第二种不定物质有融合作用,使输精管中贮存的精荚膜嗜酸性。
2、交配前期,4~6月,纳精囊囊壁较薄,背腹囊腔分离;随后囊壁皱缩(7~9月),背部囊壁上皮出现分泌层;最后囊壁增厚,单层多核柱状细胞消失,腔内只含琥珀色胶状物质。交配期(10~11月),囊腔膨大,囊壁变薄,背部近交接处出现突起;相应地,腹囊腔内亦出现含角质层褶皱。精子塞是三疣梭子蟹成功交配的特征,是雌雄梭子蟹共同作用的产物,由雄性基质、雌性分泌物、精子塞不定部分和精子塞半透明部分四种物质成分组成;精荚仅存于雄性基质中。三疣梭子蟹的精子塞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消失殆尽,并不能保护和滋养精子。背部突起对调控纳精囊容积起主要作用,形成与消退与精荚运输关系密切。交配后期(12至翌年3月),纳精囊皱缩完全;裂解完全的精荚在背腹囊腔交接处集中,最后贮藏在腹囊腔内,为后续受精做好准备。纳精囊和卵巢关系紧密,可能在进化上有重要意义;两者相联系,可以更好的反映三疣梭子蟹所处的发育阶段;
3、三疣梭子蟹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外部形态(螯与腹甲)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分化和异速生长,据此可将雄蟹与雌蟹分别分为三个和两个阶段。雄蟹第一个形态差异点(112.6mmCW)与生理成熟后点(100.9mm)相对应;第二个即形态成熟点135.3mm。雌蟹形态成熟点为133.7mm,JI和JM组成形态不成熟部分。相应地,可以设定最小捕捞规格为150mm。结合国外蟹类管理经验,我国现行捕捞政策及当地习惯和梭子蟹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第一次针对性提出来季节性捕捞计划(Season-selectivecatchingplan);
4、东海三疣梭子蟹生殖群体由1龄蟹为主,规格偏小。头胸甲宽主要分布在100~160mm之间,体重为50~200g。根据三疣梭子蟹输精管的粗糙程度、管径及管重大小,首次提出把处于成熟阶段的雄蟹分为5个阶段。输精管重增长为幂函数方式,输精管指数则随发育线性增长。雌蟹卵巢发育规律和头胸甲宽之间关系不甚明显,而和季节相关。研究表明,9月份三疣梭子蟹交配后卵巢迅速发育,增长明显,10~12月份生殖群体卵巢普遍处于Ⅱ~Ⅳ期。三疣梭子蟹肝胰腺重随体重和甲壳的增长而增大,而肝体指数相反。雌蟹卵巢Ⅱ期阶段梭子蟹肝胰腺重量最高,平均重量为18.21±5.68g,随后逐渐降低。三疣梭子蟹生殖群体在发育变化过程中两个条件指数基本处于一个平衡阶段,雌雄间差异变化不大;
5、东海三疣梭子蟹不存在精子限制现象:1)输精管重与头胸甲宽成严格线性关系;2)结合历史数据,考虑精卵比的情况下,雌蟹在它生命周期内基本拥有足够的精子用于其连续两次的产卵受精;3)雄蟹的精子传递效率很低,使其能有进行多次交配的能力;4)在目前的捕捞制度下,雌雄皆捕,雌蟹捕得更多。此外,根据输精管的特性及其含精子数,初步将生理成熟群体分为5个群体;精子塞的消失前后,纳精囊内存储精子减少超过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