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是两种主要的会议口译形式。虽然交传在口译实践中有其优势,也是绝大多数正规口译教育和测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相比于学界对同传研究的广泛兴趣,交传得到的关注较少。笔记对交传的成功至关重要,但对笔记价值和地位的认同却没有在已知文献中得到切实的反映。在现有的交传研究中,许多围绕着笔记展开。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少有研究直接指向笔记的功能和作用,而其中较为科学的实证研究则更少。本研究以交传笔记为对象,试图用科学的方法描述和解释英汉交传笔记的功能与作用。研究者在现实体察和文献梳理的基础上提炼了三方面的研究问题。第一,笔记是否为记忆的外部存储器?如果是,那么笔记与记忆的吻合程度有多高?不吻合之处有何特点?第二,笔记是否起到了提示记忆的作用?如果是,具备该功能的笔记有何特点?这些特点与译语质量是否有关系及有何关系?未起到提示作用的笔记为何没能做到如此?第三,笔记是否有助于加深源语理解?如果是,笔记是如何加深源语理解的?为了回答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了准实验和调查法这两种实证研究方法,并借用了跨学科的理论框架和工具,即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处理深度假说、记忆心理学的长期工作记忆模型、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关联理论以及功能语言学的“新信息—已知信息”结构等。实验设计仿照减算法(subtractionmethod)这一认知心理学中常用的设计逻辑,将经典交传与两种人为创造出来的相似过程/任务(无笔记交传,以及听辨阶段记笔记但表达阶段不读笔记的交传)进行两两比较,用以勾勒和呈现交传笔记的面貌。数字笔这一智能设备的使用为数据采集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人力。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与实验结果形成互证,进一步巩固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笔记是信息的外部存储器和记忆的提示器,也有数据显示笔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深源语理解。此外,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得到了解答。比如,笔记与记忆的吻合程度很高,不吻合之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受试译员偏向于用语言尤其是母语记录,但在笔记数量上差异较大;译语质量有随着笔记数量增多、符号占比升高以及语言占比降低而提高的趋势;并非所有笔记都起到提示记忆的作用,其中的主要原因与源语理解、笔记问题和表达策略有关;译员在听辨阶段的加工活动重点为源语中的新信息,原因是这部分信息不可还原。研究发现对交传及交传笔记的教学有着启发和借鉴意义,为教学提出了实际建议、提供了实证依据。尽管研究在采样、方向性和演讲类型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而不能无条件地将所有结论由此及彼地推而广之,但在揭示笔记全貌的过程中所发现的现象、规律和问题对后续研究的开展有一定的启发和提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