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人工合成一种模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活性功能区的多肽CW-703;研究其在体内、体外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1.多肽的筛选、合成及鉴定:运用蛋白质序列比对、晶体三维结构分析,筛选出一段模拟IGF-2活性功能区的氨基酸序列;采用体外固相合成法合成CW-703多肽,并通过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人工合成一种模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活性功能区的多肽CW-703;研究其在体内、体外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初步探讨其抑制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方法:1.多肽的筛选、合成及鉴定:运用蛋白质序列比对、晶体三维结构分析,筛选出一段模拟IGF-2活性功能区的氨基酸序列;采用体外固相合成法合成CW-703多肽,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质谱分析进行分析鉴定。2.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体外实验采用内皮细胞增殖实验、内皮细胞迁徙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和管腔形成实验,验证CW-703多肽对血管新生的抑制作用;并通过MTS细胞活性实验和TUNEL方法评估CW-703多肽是否具有抑制细胞活性和促内皮细胞凋亡的作用。在体内,构建鸡胚尿囊膜(chick chorioallantoic membrane,CAM)和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模型,评价CW-703多肽在体内抑制新生血管的有效性;同时运用视觉电生理技术和光镜观察评价CW-703多肽对视网膜形态和功能的影响。3.CW-703多肽干预眼部新生血管的作用机制研究:在OIR模型中,运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ELISA方法,检测CW-703多肽对视网膜内VEGF、PEDF、IGF-1、IGF-2和IGF-1R的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并运用Western blot法检测下游信号通路蛋白PI3K、Akt和ERK的表达,初步探讨CW-703多肽抑制眼部新生血管作用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结果1.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经体外固相法合成一段含12个氨基酸的多肽CW-703,序列LCGGELVDTLQF,分子量1294.49 Da。2.在体外实验中,各浓度的CW-703多肽均能显著抑制VEGF诱导的HUVECs趋化作用;在划痕实验中,当浓度达到1μM或以上时,划痕区域的细胞未覆盖面积明显大于VEGF组;浓度≥100n M时,对VEGF诱导的HUVECs管腔样结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在浓度达到100μM时,CW-703多肽对VEGF诱导的HUVECs增殖具有抑制作用;细胞活性实验和TUNEL实验中,CW-703多肽对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其他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在体内实验中,与高氧+PBS组相比,高氧+CW-703多肽组CAM无血管区域扩大;玻璃体腔注射CW-703多肽的OIR小鼠,视网膜中央无血管区面积和外围新生血管面积明显缩小;玻璃体腔注射CW-703多肽的大鼠,视网膜电流图各组b波波幅无明显下降。3.OIR模型中,与高氧+PBS组相比,高氧+CW-703多肽组的VEGF 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PEDF mRNA和蛋白表达量增加;IGF-1 mRNA和蛋白表达量均增高;IGF-2的mRNA表达无变化而蛋白表达量下降;IGF-1R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变化,但磷酸化IGF-1R蛋白表达量下降;PI3K、Akt和ERK蛋白总量无变化,磷酸化PI3K、Akt和ERK均下调。结论:在体外,CW-703多肽有效抑制了VEGF诱导的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对细胞活性和细胞凋亡无影响;在体内,CW-703多肽显著抑制CAM和OIR模型的新生血管形成;且对正常内皮细胞无毒性作用,不影响正常视网膜形态和功能。CW-703多肽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视网膜内磷酸化IGF-1R水平下调;细胞内信号通路PI3K/Akt和MAPK/ERK的活化受阻;同时VEGF水平下降伴随PEDF水平上升,血管促进因子和抑制因子间的动态平衡获得重建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眼部自身免疫性炎症疾病在眼部炎症性疾病中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及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由于视力预后差,在青年人群致盲性眼病中占重要地位。本文将通过眼底影像技术、生物检测技术及基础研究手段,对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及自身免疫性视神经炎的诊断、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方法:(1)利用OCTA等眼底多模影像学技术,对多灶性脉络膜炎活动性病灶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研究;(2)利用O
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ER stress)与TGF-β1的crosstalk(交互作用)在豚鼠实验性近视巩膜基质重塑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通过眼罩法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FDM)模型,透射电镜(TEM)观察豚鼠巩膜组织超微结构,Western blot检测巩膜中ER stress标记蛋白GRP78、CHOP以及TGF-β1和Ⅰ型胶原蛋白(COL1A1)表达。离体研究:原代培养豚鼠巩膜成纤维细胞并鉴
目的为了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本研究从细胞的分子调控和支架设计两方面入手,探索微小RNA调控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作用机制,寻找有效的分子靶点并施加干预,同时设计制备具有骨再生和血管化诱导作用的氧化石墨烯复合支架,期望达到间充质干细胞对骨缺损的理想修复,并为其在眼眶和其他部位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基础。材料与方法1.通过基因芯片、q PCR、western blot、荧光素
随着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外显子组测序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各种人类遗传疾病致病基因的筛查。病理性近视是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遗传学因素在病理性近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我们对56例分布于10个病理性近视家系样本及29例独立样本进行全外显子区域捕获并测序,成功筛选到基因PAMY1在4个病理性近视家系及1例散发病人中发生突变。以上变异均为杂合突变,且在590例正常人对照及常见公共数据库中均未出现
目的甲状腺相关眼病(thyroid-associated ophthalmopathy,TAO)的发生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相关。有关TAO和Graves’病的最新研究表明IL-17A可能参与了TAO自身免疫的发生。在本课题中,我们研究TAO中产生IL-17A的T细胞的致病作用以及Th17细胞如何影响眼眶成纤维细胞(orbital fibroblast,OF)不同亚群和纤维细胞的功能。材料与方法1.收
目的:观察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的新型生物肽FK18在不同神经损伤性疾病模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并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构建神经损伤的体内外模型,包括:谷氨酸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和NMDA诱导视网膜损伤的神经兴奋性损伤模型,以及OGD诱导SH-SY5Y细胞损伤和急性高眼压诱导视网膜损伤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MTS试验、流式细胞技术、HE染色技术、TUNEL试验、荧光金逆行标记RGC细
目的:眼部纤维化疾病包括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青光眼滤过术后疤痕,角膜疤痕等。这类疾病易致盲,难治疗,临床缺少安全有效药物。本课题从人体内源性蛋白骨形成蛋白-7(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7,BMP-7)中筛选出具有关键活性位点的新型生物肽BP2,并评估其在眼部纤维化疾病模型中的有效性,安全性及
背景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可导致视力丧失、眼球摘除甚至死亡。患儿就诊时以眼内期肿瘤为主,化疗结合局部治疗是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化疗方法包括全身静脉化疗和动脉介入化疗。但两种化疗方法的优劣尚无定论。目的评价静脉化疗和动脉介入化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索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的高危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队列研究,纳入对象为2014年1月至2017年6
目的:耳鸣是一种发病机制不明的临床上常见疾病,最广泛的模型是应用水杨酸盐建立的动物模型。本研究通过慢性腹腔注射水杨酸钠建立大鼠耳鸣模型,对耳鸣大鼠中枢相关区域超微结构、神经元代谢功能以及可塑性相关蛋白表达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探讨中枢可塑性在耳鸣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急性注射组、慢性注射(耳鸣)组及恢复组共四组。通过听觉惊跳反射间隔前刺激抑制实验(GPIAS)检测各组大鼠耳鸣
目的: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疗法是中重度活动期甲状腺相关眼病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不敏感,还有部分患者对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治疗不能耐受,两者统称为难治性甲状腺相关眼病。对这部分患者目前使用眶周放射治疗,但可能引发一些不可忽视的副作用。有研究联合使用口服激素,发现副作用更少,但缺少针对难治性甲状腺相关眼病的相关研究。本研究将分析糖皮质激素静脉冲击疗法疗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