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肺血管顺应性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预后预测价值的研究(International Heart Journal.已接收)目的:探讨肺血管顺应性(pulmonary vascular compliance,Cp)在预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预后方面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阜外医院经右心导管确诊的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检查和血流动力学检查,收集肝功、肾功、血浆利钠肽、血气分析等血液化验结果。肺血管顺应性定义为右心每搏输出量/(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所有患者每隔3-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主要随访结局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研究共纳入了 175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并根据临床分类分为3个组,包括Eisenmenger综合征112例,小缺损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20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后肺动脉高压43例。在各个组中肺血管顺应性与肺血管阻力均呈反比例关系。肺血管顺应性低的患者表现出更差的运动耐力、肝功能、右心功能、血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状态。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67±26个月,随访过程中有23人死亡。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与生存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心率((HR=1.038,p=0.028)、肺血管顺应性(HR=1.359,p<0.001)、肺血管阻力(HR=0.972,p=0.001)、肺循环血流量(HR=1.092,p=0.001)和六分钟步行距离(HR=1.003,p=0.037)。双变量Cox回归分析提示肺血管顺应性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获得肺血管顺应性预测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1.04ml/mmHg;Kaplan-Meier曲线显示肺血管顺应性小于1.04ml/mmHg的患者的生存率要明显低于肺血管顺应性大于或等于1.04ml/mmHg 的患者。结论:肺血管顺应性可以反映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第二部分:肺血管顺应性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长期获益的研究(Lung.2016;194(4):613-618)目的:探讨肺血管顺应性(pulmonary vascular compliance,Cp)预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 AH)患者能否长期获益于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s,CCB)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研究入选2009年1月-2014年12月在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初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的患者,通过吸入伊洛前列素进行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评估吸药前和吸药后的肺血管顺应性。肺血管顺应性定义为右心每搏输出量/(肺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患者给予CCB治疗,并对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主要随访内容为患者症状、运动耐力、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肺动脉高压分级和用药情况。结果:研究共纳入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308例,其中35例为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占11.7%。肺血管顺应性与患者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距离、肺动脉平均压、肺血管阻力呈明显相关性(r=-0.363,p<0.001;r = 0.333,p<0.001;r =-0.514,p<0.001;r=-0.739,p<0.001)。与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吸药前的肺血管顺应性更高(1.5±0.6ml/mmHg vs.1.1±0.7ml/mmHg,p = 0.003),肺动脉平均压(49±10mmHg vs.62±17mmHg,p<0.001)和肺血管阻力(11.7 ± 4.6 wood单位 vs.17.1 ±8.1wood单位,p<0.001)更低。吸药后阳性患者肺血管顺应性提高79%±48%,而阴性患者提高1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5例阳性患者中有24例长期获益于CCB治疗。长期获益的患者吸药后肺血管顺应性增加更为明显(93%± 72%vs.48%±49%,p=0.039)。多因素逻辑回归结果提示,吸入伊洛前列素后肺血管顺应性的增加程度与CCB治疗长期获益相关,是钙通道阻滞剂治疗长期获益有力的预测因素(OR=1.24,p=0.031)。结论: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阳性的IPAH患者具有更高的肺血管顺应性,急性肺血管反应试验过程中吸入伊洛前列素后肺血管顺应性的增加程度可预测钙通道阻滞剂治疗的长期有效性,有助于筛选CCB治疗长期获益的患者。第三部分: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目的:探讨右心室内不同步化运动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和预后的影响。方法:研究入选150例在阜外医院肺血管病中心诊断为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所有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评估,包括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六分钟步行距离、右心导管检查等。通过二维超声斑点追踪技术评估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Qlab软件分析获取右心室室壁各节段的应变-时间曲线,并记录右室游离壁中间段、基底段和室间隔中间段、基底段4个节段的纵向应变达峰时间(心电图QRS波起点至应变峰值的时间),计算右室壁4个节段应变达峰时间的标准差(RV-SD4),以RV-SD4>18ms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的标准。三维超声心动图测量右心室舒张末容积、收缩末容积,计算右心室射血分数。所有患者自确诊之日起每隔6个月进行电话或门诊随访,主要随访结局事件为全因死亡。结果:RV-SD4与右室收缩末容积、右室舒张末容积、肺血管阻力呈正相关(r=0.566,p<0.001;r=0.532,p<0.001;r=0.372,p<0.001);与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幅度、右室射血分数、右室面积变化分数和心指数呈负相关(r=-0.394,p<0.001;r=-0.336,p<0.001;r=-0.427,p<0.001;r=-0.420,p<0.001)。85例患者存在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RV-SD4>18ms),占56.7%。与同步化运动组患者相比,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患者右室游离壁基底段和室间隔基底段出现收缩延迟,且患者的WHO肺动脉高压分级更差,右室舒张末容积(150.1±65.1cm3vs.112.2±39.3cm3,p<0.001)和收缩末容积(112.1±55.5cm3 vs.75.9±30.9cm3,p<0.001)增加,右室射血分数(25.5%±10.1%vs.33.3%±8.6%,p<0.001)和右室面积变化分数(25.9%±6.2%vs.32.8%± 9.0%,p<0.001)降低。血流动力学方面,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患者心指数明显降低(2.5±0.7 L/min.m2 vs.3.3±1.6L/min.m2,p<0.001),而肺血管阻力增加(16.3±8.0wood 单位 vs.11.7±6.1 wood单位,p<0.001)。多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右室收缩末容积增加、右室面积变化分数和心指数降低是与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相关的影响因素。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42±16个月,随访期间29例患者死亡。ROC曲线获得RV-SD4预测预后的最佳临界值为38ms。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RV-SD4>38ms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HR=2.962,p=0.048)。结论: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减低与右室内存在不同步化运动有关,右室内不同步化运动是肺动脉高压患者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