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treblecle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最危重的疾病之一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 ACS),抗血小板聚集是观察和治疗冠心病临床效果非常重要的指标。氯吡格雷(clopidogrel)将其和阿司匹林结合起来而形成的联合治疗方案,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作用。然而,由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存在等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在使用这种治疗方法时,部分患者对其有一定的抵抗能力或者对其治疗的反映不灵敏,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在临床上众多心内科医师为了加大ACS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效果,目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快速找到联合药物方案或者研发一种新的抗血小板药物。替格瑞洛(ticagrelor)能够对P2Y12受体直接产生作用,其不需要代谢激活,因此,其具备诸多优点,比如能够使血小板更强、更快以及更加一致的产生聚集作用,其可以使心血管死亡率大幅下降。在我国的药品市场上早已出售了替格瑞洛,一些城市的医院已经将该药品进行了临床应用,然而,目前关于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还没有进行相关的系统性评价,所以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对该两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进行医学安全评价,从而直接获得该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安全性及效果的相关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hMed, 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网(CNKI)、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VIP)、万方数据医药信息镜像系统和读秀学术搜索镜像数据库中检索,全面收集有关使用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治疗以及观测其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所有公开发表的论文,同时辅以手检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质量进行严格评价后,符合要求的RCT进行资料提取,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项RCTs, Meta分析显示:替格瑞洛组与氯吡格雷组之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OR=0.79,95%的可信区间为(0.74,0.8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心肌梗死发生率(OR=0.91,95%的可信区间为(0.81,1.02),P=0.117)、卒中发生率(OR=1.14,95%的可信区间为(0.88,1.47), P<0.314)、出血发生率(OR=1.00,95%的可信区间为(0.88,1.14),P=0.955)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呼吸困难发生率(OR=1.88,95%的可信区间为(1.71,2.07),P<0.001)有统计学差异。血小板抑制率(OR=1.73,95%的可信区间为(1.09,2.36),P<0.001)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ACS的治疗中,替格瑞洛虽然在呼吸困难发生率上高于氯吡格雷,但在MACE、心肌梗死、卒中、出血发生率中与氯吡格雷相似。在血小板抑制率上替格瑞洛比氯吡咯雷具有明显优势,替格瑞洛具有替代氯吡格雷的潜力,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氯吡格雷和有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
其他文献
目的: 对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影像特点等进行分析,提高静脉窦血栓的诊治水平。 方法: 对所收集的22例CVST病人的病因,临床表现及体征,脑脊液检查结果
目的:总结分析原发性胆囊管癌与胆囊底体部癌的诊疗不同之处。方法 :将46例胆囊癌分为胆囊底体部和胆囊管部两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手术方式、术后情况、中位生存期、淋巴结
目的:缺血后神经元死亡通过凋亡和坏死两种形式表现出来,病灶中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并存。脑组织缺血后形成的急性脑梗死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及其周围的缺血半暗带组成。凋亡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