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为主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支气管哮喘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近二十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已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工作尤其是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归纳、分析现代文献,了解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现状,总结针灸治疗本病的选经取穴、针灸方法规律,为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针灸应用方案与共性技术提供文献与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计算机检索,以中国医用信息资源系统(cnki)数据库为检索源,以1993~2012年度为期限,以“(主题=支气管哮喘并且主题=针灸)或者(主题=支气管哮喘并且主题=针刺)或者(主题=支气管哮喘并且主题=腧穴)”为检索条件,检索到相关文献共1478篇,其中有关针刺治疗的临床文献共440篇,涉及病例总数26663例,简要分析内容,从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常用腧穴选择、针灸方法选择、经脉选择、补泻手法选择及针刺深度、针刺频次、针刺时程等方面,广角度全方位的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归纳总结针灸方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规律性。结果:1、总体特点:目前中医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法应用较多,治疗效果较好;综合疗法应用较广,且效果更佳;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具有较大优势,毫针治疗疗效肯定,为可优先选取的治疗方法。但目前对于支气管哮喘尚缺乏公认的、确有疗效且可重复的针灸疗法。2、取穴规律:(1)使用频次最多的腧穴:以肺俞、定喘、天突、膻中、大椎、足三里、肾俞7个腧穴最为常用。其中肺俞穴对支气管哮喘治疗效果肯定,是公认的使用最多的治疗肺部疾病要穴。(2)常用腧穴在十四经的分布规律:所选取腧穴主要分布于足太阳膀胱经与任脉,其次是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等。(3)常用腧穴的部位分布规律:以选取胸背部及上肢部腧穴为主,其次是背腰部和下肢腧穴。(4)特定穴的应用规律:背俞穴、交会穴应用较多,五输穴、八会穴次之,其中背俞穴的应用在治疗支气管哮喘中占有较大优势。(5)单穴的应用规律:部分文献选择应用单穴治疗支气管哮喘,使用较多的是天突、定喘、鱼际、膻中、翳风5个腧穴。3、针刺深度:多篇文献认为针刺深度更多与针刺安全关系密切,而与疗效尚无明显关系,针刺深度多是根据腧穴自身特点按照教科书要求而予常规针刺。大多数文献认为针刺的深度与所针刺腧穴、疾病虚实、患者年龄、患者体形等因素相关,不易统一量化,故在针灸临床中不必太拘泥于针刺的深度。4、补泻手法:目前公认的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基本原则是发作期以泻法为主,缓解期以补法为主。在针刺补泻手法中,本次文献统计结果表明,应用最多的是捻转补泻手法,其次是提插结合捻转补泻手法,但也有许多文献在临床操作中选用了平补平泻手法。5、治疗时间(1)针刺频次:基本上选择每日1次的针刺治疗频次。(2)针刺时程:进针后行针时间以0.5-1分钟居多,普遍认为行针得气可增强疗效,但即使未得气也无需更长时间行针;留针时间普遍集中在15~30分钟;行针间隔时间以5分钟居多;疗程以每个疗程5~10天之间者居多,绝大多数取7天为1个疗程。结论: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方法较多,疗效显著,操作简便,副作用较小,且其选穴、选经及治法均有其特定规律,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对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尚缺少公认、可重复的针灸疗法,且目前发表的论文多以临床疗效总结为主,缺乏规范系统的治疗作用规律的研究,使临床经验难以推广应用,因此应加强针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基础性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并积极探索腧穴作用规律、组方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