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汉语中拒绝表达的对比研究——以针对“请求”的拒绝表达为中心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sr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主要是研究日汉两国语言中的拒绝表现。本文首先就拒绝表现的定义和拒绝表现策略的分类进行了介绍,并且运用Goffman的礼貌理论和Leech的六个郑重原则对拒绝表现的本质进行了探讨,然后以针对请求行为的拒绝表现为焦点,通过谈话完成测试这种研究方法,获取在表示拒绝的谈话场面中出现的“意义公式”的顺序和频率等的相关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对两国语言中的拒绝表现的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归纳。 具体地说来,本论文采用谈话完成测试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设定了具体的场景和人物,请回答者分别在空格中填入相关的内容。然后计算出拒绝表现开始到结束部分的“意义公式”出现的数量,再将之除以回答人数计算出出现频率。一次回答中同一“意义公式”多次出现的场合均作一次计算。为了尽量获得更客观的数据,本研究以具有相同社会背景的人为考察对象,均为大学学生或大学教员,年龄从18岁至60岁不等,两国各选定90人。 以下是本论文关于日汉拒绝表现的考察结果。 ①从“意义公式”的出现频率来看,两国语言中最多使用的都是“辩明”“道歉”“不可”。可以明显看出,这是拒绝表现的“三大基本意义公式”。其中,除了中国10至30岁的年龄层之外,“辩明”的出现频率最高,超过了90%。 ②从“三大基本意义公式”之外的“代案”“遗憾”“下次约定”“共感”等的出现频率来看,中文方面要远远高过日语。可以看出,日语中的拒绝表现比较多的集中于使用“三大基本意义公式”。与之相对,中文中的拒绝表现要显得更加多样化。 ③从拒绝表现的模式来看,在日语当中,出现了“辩明”“不可”与“道歉”“代案”等多种“意义公式”并用的倾向。也就是说,采用表达延长的策略。 ④从年龄层来看,以上特征在中国30至50岁之间的年龄层中较多出现,而其他年龄层则很少出现,可以看出中文中不同年龄层的人采用不同拒绝策略的特征。而其中,同为年轻人的年龄层中,出现了仅用“辩明”或“不可”的“意义公式”的策略也很引人注目。 另一方面,日语中虽然也出现了年龄不同导致的差异,但并不那么明显。
其他文献
尽管H.264/AVC承诺将比已有视频编码标准具有更高的编码效率,它仍为系统架构师、DSP工程师和硬件设计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工程设计挑战.H.264/AVC标准引入了自1990年推出H.261之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