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J亚群白血病是由J亚群白血病病毒(Avian Leukosis Virus subgroup J,ALV-J)引起以髓样细胞瘤病和血管瘤病为主的传染性肿瘤性疾病。Panye于1991年首次从肉鸡中分离到J亚群白血病病毒,自从该病被报道以来,在许多国家都有病例报道,呈世界性流行。该病在我国早期主要见于各品种的白羽肉鸡,后来从肉鸡传播到蛋鸡及地方品种鸡。该病近年来呈现出宿主范围扩大、发病日龄提前、肿瘤类型多样化等新特征。患病鸡群有较高的死淘率,生产性能下降,给我国养鸡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威胁。对该病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药物防制,只能通过种鸡群净化。为寻求我国禽白血病净化的辅助性药物,降低净化成本,推进净化进度,本研究拟探究药物在体内外抗ALV-J感染功效及对其致瘤作用的影响。通过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力以确定利巴韦林、病毒灵和黄芪多糖对DF1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用ELISA试剂盒检测ALV-J p27抗原表达量以确定上述抗病毒药物体外抗ALV-J活性。结果表明,利巴韦林、病毒灵和黄芪多糖对DF1细胞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0.0391mg/mL、0.0625mg/mL和0.0625 mg/mL。在安全范围内,利巴韦林对ALV-J p27的表达量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黄芪多糖也能明显抑制ALV-J p27的表达,病毒灵对ALV-J p27的表达基本上没有抑制作用。为进一步验证育雏早期应用利巴韦林、病毒灵和黄芪多糖对ALV-J先天性感染雏鸡的防治作用,评估育雏早期应用对造血及免疫器官有毒副作用的甲砜霉素对ALV-J致瘤作用的影响,通过7日龄SPF鸡胚卵黄囊接种1000 TCID50ALV-J,出壳后分组,通过饮水给药,对各组实验鸡泄殖腔排毒规律、病毒血症、疫苗免疫水平、体重、免疫器官指数、肿瘤发生率等指标进行动态测定,定期剖杀,观察鸡的眼观及镜检病变,评估各种药物对雏鸡先天感染ALV-J致病作用的影响。因条件限制实验分两期进行,第一期鸡胚出壳后随机分为3组,两实验组雏鸡分别定期口服黄芪多糖和甲砜霉素,一组作为病毒感染对照。结果表明:黄芪多糖和甲砜霉素对ALV-J病毒血症、ALV-J抗体及疫苗免疫抗体的产生无显著影响。黄芪多糖组与病毒感染对照组相比体重差异不显著;甲砜霉素组早期体重明显高于其他两组,但后期体重明显低于另外两组。甲砜霉素组育雏早期血液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显著低于另外两组,60日龄后脾脏和法氏囊的免疫器官指数显著降低,与另外两组差异显著。肿瘤发生率以甲砜霉素组最高达28.57%(10/35),其次是病毒感染对照组20%(7/35),黄芪多糖组最低11.43%(4/35);而且甲砜霉素组肿瘤类型多,包括血管瘤、髓样细胞瘤、淋巴肉瘤、纤维肉瘤和肾母细胞瘤,并且肿瘤病进展快,病变重。实验结果表明育雏早期应用甲砜霉素会导致雏鸡免疫抑制,促进ALV-J的致瘤作用,并使患病鸡肿瘤呈多样化特征。黄芪多糖对ALV-J的致病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未发现对病毒血症的影响,两种药物对ALV-J致病作用的影响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讨。第二期鸡胚出壳后随机分为3组,两实验组分别定期口服利巴韦林和病毒灵,一组作为病毒感染对照。结果表明:虽然利巴韦林在DF1细胞上对ALV-J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在SPF鸡体内也能够提高ND/H9的抗体水平和增加体重,但是对病毒血症和泄殖腔排毒未见明显作用;病毒灵在体内外均未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毒活性。综上所述,黄芪多糖可应用于ALV-J先天感染雏鸡的早期预防,而育雏早期应用甲砜霉素会加重ALV-J的致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