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氯乙烯(1,1,2-trichloroethylene[TCE],CAS79-01-6)是一种无色、无味、易燃的有机溶剂,广泛应用于金属部件的脱脂。少数接触TCE的工人会发生严重的皮肤损伤,以严重皮疹、发热、肝损害和浅淋巴结肿大为主,因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与严重的药疹相似,称之为“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like of trichloroethylene disease[DMLT])。该病表现特殊,虽其发病率低,但在职业中毒中占的比例大,病死率高,后果严重。
现阶段,国内外对该疾病的研究还处在临床经验、血清学和细胞形态学阶段,分子生物学研究也刚刚起步,对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机理尚未明确。该疾病被认为是迟发性变态反应,根据免疫学原理,任何变态反应(包括迟发性变态反应)均离不开抗原提呈细胞(APC)、细胞因子与淋巴细胞等的参与,其免疫趋化因子的异常表达在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发病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CXCR2、CXCR3基因表达水平可能为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这种职业病提供理论依据。由于DMLT发病机理不清楚,找到该病的主要诱发原因是十分重要的,二氯乙酸(dichloroacetic acid[DCA])是TCE在人体内代谢的重要产物之一,本实验考查了DCA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损伤,试图证明DCA在DMLT发病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研究的内容之一是DMLT病人的CXCR2、CXCR3基因表达水平。选取外周血作为新的皮炎患者的样本,从血液中分离得到淋巴细胞,然后提取RNA,并对RNA结果进行检测和RT—PCR。以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得到的cDNA作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并分析病人CXCR2、CXCR3基因表达水平。
内容之二是考察DCA在DMLT发病中的作用,寻找诱导剂。采用MTS方法检测了TCE及其代谢产物在不同时间和浓度下对淋巴细胞生存力的影响,然后分别通过测定DCA刺激下淋巴细胞SOD、LDH水平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了DCA对淋巴细胞的毒害作用。
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病人组CXCR2和CXCR2基因的表达水平与正常人组存在明显差异。CXCR2表达情况有两种:表达上升14例(58.3%)和表达下降10例(41.7%),与正常人CXCR2 mRNA相比表达倍数分别为16.76±7.01,0.54±0.30;CXCR3表达显著升高(△CT=6.3±2.8,11.4±1.9;P<0.001),与正常人CXCR3 mRNA相比表达倍数为33.37±31.61,表达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在DMLT患者外周血中,趋化因子受体基因CXCR2和CXCR3可以作为生物标记,同时也说明,这两个基因在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异常趋化炎症细胞到表皮发生反应,进而导致了机体损伤和疾病的发生。
MTS结果表明,在TCE及其代谢产物中,DCA对淋巴细胞的增值能力影响最显著(CR50为20~30mM);在短时间刺激培养下,DCA可以造成LDH水平的升高和SOD水平的下降,同时CXCR2和CXCR2基因过量表达。以上结果表明,DCA对淋巴细胞具有较强的毒害作用,可能是DMLT主要诱发剂。这一发现可以为DMLT职业防护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趋化因子受体的过量表达是通过什么方式被激活的?二氯乙酸有关的代谢酶或信号蛋白基因会不会就是该病的易感基因?对二氯乙酸敏感酶给予保护会不会起到治疗效果?这些问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同时,鉴于该职业病的病例较少,也需加大样本量使研究结果更为准确,进一步揭示了该病的发病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