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进行生物力学测试,评价脊柱外固定器的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以及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T14~S1,猪胸椎共有14个椎体),每具标本均按下列顺序进行生物力学测试以减少组间干扰:①正常组(对照组):正常标本;②骨折组:骨折状态(L3、L4椎体制作成爆裂性骨折模型);③外固定组:骨折后外固定状态(L2、L5椎体行脊柱外固定器固定);④内固定组:骨折后内固定状态(取出③的外固定器后行L2、L5椎体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模拟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外固定手术和开放手术,测试标本的固定节段(L2~L5)和上位相邻节段(L1)应用不同固定方法即跨相邻2伤椎4钉外固定与内固定后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评价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固定节段即刻稳定性和上位相邻节段的角位移运动范围变化情况。结果:1.骨折组各方位ROM均大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两种固定状态下固定节段(L2~L5)各方位ROM均显著小于正常状态和骨折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SP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与正常组比较,两种固定状态后上位椎体(L1)的各方位ROM均增加;外固定组与正常组上位椎体(L1)三维运动范围比较:前屈、后伸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内固定组与正常组比较:前屈、后伸、侧屈、旋转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应用脊柱外固定器治疗相邻双节段腰椎爆裂性骨折,其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与传统开放后路内固定系统相当,具有良好的重建脊柱骨折稳定性的效果;两种固定方式均能引起上位正常相邻椎体侧屈、旋转的角位移增加,但脊柱外固定器较传统内固定在前屈、后伸时不会引起上位相邻椎体的运动范围退变,是一种比较好的脊柱微创手术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