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MyoD、MST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研究及与生长相关分析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yz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大口黑鲈MyoD基因和MSTN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研究及其与生长相关分析,为大口黑鲈辅助育种提供分子标记位点。 本研究采用RT-PCR和RACE方法获得大口黑鲈MyoD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1157bp,其中3’非编码区314bp,开放阅读框843bp,编码280个氨基酸。采用PCR技术和基因组步移技术从大口黑鲈基因组DNA中扩增得到MyoD基因及其5’调控区序列。该基因序列全长3797bp,其中5’调控区长1077bp,MyoD基因转录区由3个外显子(分别为591bp、81bp和78bp)和2个内含子(分别为1077bp和486bp)组成。并分别对MyoD基因的cDNA和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 利用PCR-SSCP技术和直接测序法分别对大口黑鲈MyoD基因和MSTN基因进行SNP位点筛选,结果表明MyoD基因序列中存在7个突变点,均位于内含子上;MSTN基因序列启动子和第一外显子分别获得1个突变点。用获得的9个SNPs位点对大口黑鲈养殖群体进行突变比例分析,突变范围在0.042~0.496之间。最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Tag I和Alu I分别对启动子和外显子突变点进行PCR-RFLP多态性检测,MSTN基因启动子和第一外显子突变位点酶切后都产生三种基因型和两种等位基因。其中启动子突变点三种基因型之间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基因型AA在大口黑鲈的平均体重、全长、体长等方面都比基因型BB要高,其中基因型AA平均体重比基因型BB的高10.5%,这说明基因型AA对大口黑鲈的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基因型AA与基因型BB之间对大口黑鲈体重、全长和体长的影响还未达到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的结果暗示了MSTN基因启动子117处AA基因型对大口黑鲈体重、全长和体长等生长性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MyoD基因和MSTN基因与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关系奠定了基础,尝试为大口黑鲈的育种工作提供分子标记。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罗非鱼三个种共240个样品为试材,利用微卫星标记筛选可作为三种罗非鱼鉴定标准的特异位点,构建了代表三种罗非鱼品种种质的DNA指纹图谱,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利用微
以我国重要的冷水性经济养殖鱼类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 L.)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循环养殖水系统进行摄食生长实验,以探究饲料中脂肪水平和脂肪酸组成对大菱鲆生长、脂肪
根据2002年4月至2006年12月上海开创远洋渔业有限公司大型拖网加工船队在东南太平洋的生产资料,以GLM模型对CPUE进行标准化换算;结合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
鱼类的早期发育,同其它卵生动物一样,是分解利用卵黄中的营养物质,形成新生命的组织、器官的过程。卵黄物质主要由蛋白质、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组成。脂质作为卵黄物质的主要营
运用电子显微镜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精子的形成过程、成熟精子的超微结构和受精过程进行了观察研究,并对牙鲆(P.olivaceus)、大菱鲆(Scophthalmusmaximus(L.))和条斑星
鱼类早期生活史阶段主要划分为鱼卵、仔鱼、稚鱼三个时期。鱼卵和仔稚鱼发育期是鱼类生命周期中最为脆弱的阶段,其存活和数量是鱼类资源补充和渔业资源持续利用的基础。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