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毒清诱导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代细胞凋亡研究

来源 :广州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mar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文献研究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olycythemia vera,PV)是病因不明的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PV的本质为造血干细胞疾病。而根据细胞凋亡理论认为,本组疾病的成因之一是细胞凋亡减少。  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本组疾病的主要方法有化疗、干扰素、骨髓移植甚至基因治疗,但是上述治疗存在骨髓抑制,病人难以长期耐受,费用昂贵等等缺点而限制其应用。  根据临床表现,PV可归属于中医学“血证”、“紫癜”、“癥积”、“虚劳”等范畴。中医学认为,PV的发生是内伤与外感相互作用所致。正气不足为其发病基础,由气血痰瘀邪毒相互搏结而引发本病,其发生和发展与瘀血的关系最为密切,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因而出现各种虚实夹杂的临床症候群。近年来中医药治疗 PV的文献报道多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活血化瘀药物治疗本组疾病具有临床疗效确切,副作用轻微,并发症少,可长期服用等优势。  虽然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PV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仍存在不足。首先,实验研究不多,难以阐明活血化瘀药物在治疗PV中作用的确切机制;其次,临床观察中较少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使得不少报道失去可比性和重复性,由此得出的结论难以令人信服,并且缺少长期随访,难发现中医药疗法对该类疾病预后的确切作用。  近年来,由于发现细胞凋亡在造血、免疫和肿瘤发生机制上的重要作用,其研究已扩展到基础及临床研究的各个方面,以细胞凋亡为研究手段,在探讨和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广大中医血液病工作者也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细胞凋亡的研究,在利用细胞凋亡筛选有效可行的中药方面进行可贵的探索。而根据细胞凋亡理论认为,本组疾病的成因之一是细胞凋亡减少。细胞凋亡方法学研究的巨大进展,尤其是流式细胞技术的应用为研究细胞凋亡提高了极大的方便。因此有必要通过流式细胞技术,从分子医学角度去进一步探讨活血化瘀药物治疗PV的有效机理,为中药活血化瘀药物治疗PV提供分子生物学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目的:  本研究通过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活血化瘀方药瘀毒清治疗PV的疗效。  方法:  本研究纳入临床观察的10例病例均是自2008年1月起,至2009年1月止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临床及骨髓检查被确诊为PV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予瘀毒清9g,口服,每日二次,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血瘀证积分、血常规、骨髓涂片、骨髓活检、肝脾肿大、以及心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结果:经瘀毒清治疗一个疗程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都得到改善,症状、体征积分由14.00±1.33降至5.05±1.30(P<0.01),但贫血和肝脾肿大的变化不明显(P>0.05);血瘀证积分由56.60±4.50降至30.40±4.12;在血象方面,PV患者异常增高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亦降至正常(P<0.05),唯红细胞压积仍稍高于正常水平;骨髓涂片显示,骨髓增生活跃的病例增加,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的病例减少(P<0.01);肝脾肿大变化不显著(P>0.05);PV有效率为80%。  结论:  1.瘀毒清治疗PV可以改善患者血瘀证候、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瘀毒清可以降低异常增高的三系细胞;  3.瘀毒清可以改善骨髓增生明显活跃或极度活跃的骨髓象,使多数PV患者骨髓象恢复正常:  4.瘀毒清对肝脾肿大变化的影响不明显:  5.瘀毒清治疗PV疗效确切;  第三部分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瘀毒清诱导PV原代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理。  方法:  采用血清药理学方法,取PV患者骨髓制成的原代细胞悬液分成空白对照组、羟基脲组、瘀毒清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羟基脲加瘀毒清高剂量、中剂量和低剂量组,分别加入不含药血清、含羟基脲血清、含高、中、低剂量瘀毒清血清和含羟基脲加高、中、低剂量瘀毒清血清,另取正常人骨髓制成的原代细胞悬液,不加血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干预后第12h、24h、48h和72h通过光镜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以Annexin V/PI双染法及PI单染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时间、不同药物组的细胞凋亡率及其细胞周期变化。  结果:  各剂量组原代细胞在培养48h后,都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双染法及单染法显示正常对照组的原代细胞也有比较低的凋亡率,而PV原代细胞的凋亡率更低,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2h及24h内瘀毒清含药血清干预组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48h瘀毒清各含药血清组的凋亡率与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药物组间相互比较亦有显著差异,并呈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但瘀毒清高剂量组72h并未见凋亡率进一步升高,与48h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与瘀毒清中剂量组72h的诱导凋亡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羟基脲组12h开始即显示较高的凋亡率,与空白对照组细胞的凋亡率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72h后羟基脲组凋亡率与瘀毒清高、中剂量组的凋亡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羟基脲加瘀毒清各剂量组72h的凋亡率与单纯羟基脲组、单纯瘀毒清组的凋亡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甚至非常显著(P<0.01)。细胞周期检测方面,瘀毒清各含药血清组与羟基脲组细胞周期变化一致,即随着凋亡率的增高,G0/Gl期比例逐渐升高,S期比例逐渐减少(P<0.05),呈明显的G0/Gl期阻滞现象。  结论:  含瘀毒清血清对体外PV原代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其作用呈一定时间、剂量依赖关系:含高、中剂量瘀毒清血清诱导凋亡作用与羟基脲含药血清作用相近;瘀毒清与羟基脲联合使用还具有增效作用。含瘀毒清药物血清诱导 PV原代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之一是引起细胞周期阻滞在G0/Gl期,S期细胞减少,凋亡增多。
其他文献
和高校实验室相比,中学理科实验室虽然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各类危险品总量较少,但因涉及学科众多,实验仪器设备、药品、试剂的种类并不少,加之学生年龄较低、好奇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