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淡水过渡带是一个从高盐度咸水到低矿化地下水的狭长带。咸淡水过渡带含水介质水敏性的存在具有双重意义:第一,对于咸水入侵地区,这一性质会使得含水介质的渗透性发生不利于地下咸水恢复的变化,由于含水介质渗透性的大幅度下降,单纯的注入淡水来驱替咸水变得极为困难;第二,由于水敏性的存在,使得防止咸水入侵有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因此,对咸淡水界面含水介质水敏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别采集青岛石老人海水、大沽河河水、海水入侵区的含水介质,通过大量的室内柱状试验和批量试验,弄清含水介质在不同水化学和水动力条件下颗粒释放、运移和沉积的动力学过程,掌握含水层水化学变化、颗粒释放、运移、沉积和渗透性变化的内在有机联系,为咸水入侵的定量评价和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流体流动速率越大,水动力也越大,细微颗粒就越容易发生运移。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水动力作用对渗透性的影响与溶液的离子强度有关,溶液离子强度越高,越不容易引起颗粒释放。批量试验为了防止水动力释放而确定的振荡频率不能超过150次/min,土柱试验中确定的临界进水流速为21 mL/min。(2)批量试验中将振荡频率设置在150次/min,得到影响颗粒释放的临界盐浓度为0.06±0.005 mol/L;在土柱试验中保持进水流速为1.5 mL/min,得到颗粒释放的临界盐浓度在0.06 mol/L附近。两者所得结果基本吻合。释放出的颗粒主要由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等非膨胀性的粘土矿物组成。(3)批量试验和土柱试验证明在强酸性条件下,颗粒释放时间短,释放累积量少;而在强碱性条件下,颗粒释放时间长,颗粒释放累积量最多;中性条件下颗粒释放时间和颗粒释放累积量值居中,这说明在相同水动力条件下,高pH值时的颗粒释放倾向要远远大于低pH值时的情况。虽然在地下水环境中pH值的变化范围是6-8,可调范围不大,但是根据试验所得碱性环境能够增强颗粒释放的结果,我们可以在地下水pH值允许范围内适当提高pH值,使含水介质中颗粒释放达到最大量,以此提高含水层的水敏性,降低咸淡水界面上含水介质的渗透性,以获得理想的天然或人工地下防渗带,防止咸水入侵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