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读研究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x1987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误读是文本阅读中常见的一种接受现象,哈罗德·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中首次提出“误读”的概念并作为理论术语来运用,同时宣称“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从而引起了关于“有无误读,一切阅读是否都是误读”的学术争论。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从社会学和文化批评这个角度切入,运用细读方法对误读与正读、曲读、文本的多重理解这几种阅读现象进行辨析,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误读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非一切阅读都是误读”的结论。论文除前言与结语以外分为四部分。第一章:误读与狭义的误读。误读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误读是布鲁姆提出的“一切阅读都是误读”,从绝对的意义上说,这种理解也是正确的。但是当误读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概念之后,在实际操作中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我们还需要狭义的误读。笔者将之界定为:误读是运用不同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对文本进行的不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第二章:误读、正读与曲读。对三者的区分是依据读者的阅读与文本本身和文本产生的语境之间的关系来加以界定的。曲读出于读者的故意,而误读是相对正读而言的,是由于读者所依据的社会文化阐释体系与作者创作时所处的阐释体系不同而发生的。这样,廓清了误读与曲读、正读的关系,可以有效地避免对误读的概念泛化和消解。第三章:误读与文本的多重理解。误读与文本的多重理解是一种交叉关系,两者属于不同的范畴。误读体现着多重解读的因素,多重解读中也可能包含着误读。第四章:误读的生成机制及其文化影响。本章从文化的多元性和读者文化阐释体系两个方面来探讨文本误读的生成原因,揭示其作为一种文学接受现象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对文化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误读观,对文本进行多重理解,促进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发展。
其他文献
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自1983年开播以来,经过33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成为除夕之夜全球华人喜迎新年的重要方式。央视春晚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在众多表演节目中,最受观众喜爱的当属春晚小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歇后语是汉语中极具民族特色的语言形式。本文以歇后语为考察对象,在搜集、整理不同历史时期歇后语的基础上,描写分析歇后语的历史分期、时代特征及其发展变化,探讨歇后语的形成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