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的碰撞—论当代艺术中的跨文化交际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un89o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文化交际及跨文化现象是现代社会不容忽视的一个特征。它存在于社会各领域,比如商业交往,教育交流,及当代艺术。艺术是文化的产物,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整个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从最初的技法影响,到八九十年代艺术家的出国热,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从未间断。无数的艺术家走出国门去追寻更广阔空间,一些取得了成功,一些遗憾地失败。他们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何在?艺术家事业上的成功与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敏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近年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备受瞩目,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屡创天价。而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蔓延,当代艺术的泡沫有所破灭,人们开始更清醒地思索中国当代艺术的出路与发展方向,当代艺术市场如何在海内外资本较量中健康成长,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中国艺术怎样在敞开胸怀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保持中华文化的精粹等问题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即是对以上问题的探索。本文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以定量分析。首先分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及跨文化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说明当代艺术是跨文化交流与文化碰撞融合的结果。第四章研究比较了三位知名艺术家:蔡国强,陈丹青和何多苓。蔡国强是移居海外并长期在国外发展的艺术家代表,陈丹青代表了在海外生活了一段时期而后归国的一类艺术家,何多苓则代表了始终留在国内发展的艺术家。研究对比表明,三人的收藏群体和主要受众均有所差别,在海外发展的艺术家,在整体发展上拥有相对来说更为广阔的空间,而其国际化的收藏群体,则是高价的坚实后盾。但在国内发展的艺术家,由于其对中国文化的深刻表达及对本土生活情感等的贴近性,拥有更庞大的国内受众。同时,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着“中国符号”及“去中国化”两种论调,笔者认为,既不能让中国符号成为中国艺术的全部,也不能一概否定之。艺术的本身,在于用开放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来表达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
其他文献
论文在对基建项目管理的理论与信息化管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广东粤华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660MW火电建设项目的实际,分析了其信息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及目标要求,进行了基
物联网节点能耗直接影响到网络生命周期,为帮助物联网感知层提供当前算法研究进展,文章分析了物联网感知层算法研究进展。结果表明物联网感知层算法总体有路由算法、资源分配算法以及节点算法。
泉州地处东南沿海,拥有超过两万个通信基站,建站模式以室外一体化机柜为主,大量的室外基站无人值守,导致基站蓄电池易被盗,每年被盗损失金额超过一百万元。现有电池防盗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