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4THBO/DPP分子基态和激发态荧光性质研究

来源 :南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eedie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类对物理和化学领域研究的深入,激光技术应运而生,进而人们打开了微观的分子和原子世界,分子的荧光性质可应用于光电子器件,例如荧光探针,荧光成像,质子转移激光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s,OLED)等,所以开展了更多有关分子荧光性质和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的实验研究。相较于实验对设备的高要求,从理论上分析物质的激发态超快质子转移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探究了杂原子取代和位置对2-[4’-(N-4,6-二氯-1,3,5-三嗪-2-基)羟苯基]苯并恶唑(4THBO)分子荧光机理的影响,以及探索了非质子和质子溶剂对4-(N-取代-氨基)-1H-吡咯并[2,3-b]吡啶(DPP)分子荧光机理的影响。其中主要内容分为下面两个方面:(1)利用密度泛函和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TDDFT)方法,计算了杂原子取代和位置效应对4THBO分子激发态质子转移的荧光性质影响,结果表明杂原子取代的效应是由于杂原子的电负性减小对4THBO分子激发态质子转移过程有促进作用,所以发射荧光由紫光区变化至可见光区,荧光峰发生红移。对于取代基位置效应,由于对位取代和间位取代变化会产生不同的共轭效应,这使得4THBO分子荧光峰由紫光区变为可见光区发生红移现象。(2)利用DFT和TDDFT理论方法,计算了质子溶剂和非质子溶剂对DPP分子激发态质子转移荧光机制的影响。解释了DPP分子在非质子溶剂中的双荧光现象和荧光猝灭现象,阐明了DPP分子在质子溶剂和非质子性溶剂中两种不同的质子转移荧光机理机制。本论文通过计算模拟能很好的弥补实验上无法观测到有关激发态质子转移荧光分子机理过程的不足,从荧光机理的角度为这类分子的光电性质开发提供帮助,并为生物体内荧光探针的设计提供思路。
其他文献
目前,以天然生物高分子为载体制备纳米粒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胶原蛋白因其结构中含有丰富的羟基(-OH)、羧基(-COOH)和氨基(-NH2)等多种活性基团,可作为合成纳米材料的良好载体,制得
随着勘探力度的不断加大,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南梁地区长4+51油气勘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油气分布规律尚不明确,白豹与南梁不同区块间产油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南梁地区含水率相
微山选矿厂建于1982年,目前选用的方法在磨矿工艺、药剂的选择等方面已经相对落后,导致稀土浮选品位低,浪费严重。所以改进稀土矿的选矿工艺刻不容缓。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
氧化物-碳复合耐火材料因含石墨而具有优良的耐侵蚀性和热震稳定性,被广泛应用于冶金工业的高温系统。随着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碳复合耐火材料向低碳化发展,出现了低碳化与热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飞速发展,海量的遥感影像数据也随之到来,如何在数量浩大的数据中找到有用信息是研究者面临的严峻挑战。人工智能技术被认为是二十一世纪三大尖端科学技术
木质资源的综合高效利用一直以来都是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领域的热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针对人工速生木材普遍存在的材质松软、力学强度低以及变异性大等问题,为了提高速生木
近年来,锂硫电池因其在电动汽车、卫星、无人机和其他储能设备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硫正极具有较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 mAh g-1)和能量密度(2600 Wh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荒漠化,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较大。中国中西部是重点扶贫的地区,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至今,西部依然处于落后地区。西南地区贫困除了当地老
毕赤酵母因其在蛋白表达方面的明显优势,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实验室研究。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已有多种药用化合物或中间体在毕赤酵母中成功合成(如6-甲基水杨酸、
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于微服务。复杂应用大多以科学工作流的形式表示,所以用微服务工作流来表示一组带有偏序关系的微服务任务集合也是各大应用服务提供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