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东坡热潮”在高丽中期到达了顶点,其原因主要在于此时的宋朝和高丽两国具备了可以进行密切交流的环境,而且这与苏东坡的人品和他的诗文中强烈的魅力是分不开的。高丽的文人们想探索苏东坡爱国爱民的精神、不迎合腐败势力的刚直性格、洒脱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困难化为忧患的意识和在文学方面卓越的表现力,通过创作诗歌传承自己的“苏东坡文化精神”。“苏东坡热潮”是在学者们探索其与陶渊明形象的密切联系中形成的。如果从宗教的角度看陶渊明的文化思想,它兼备了儒家、佛教、道教的思想,其中以道家思想为根本。这些思想具体可分为归隐,躬耕,安贫乐道,自然爱好,饮酒醉乐,武陵桃源,志节,闲居等,尤其陶源明的“归去来”,不仅体现了他文学方面造诣,而且最重要的是该篇诗歌体现出他最天然最人性化的人品、性格等全部面貌。陶源明就是以这种形象深深的影响着中国和韩国的历史文化、其重要的历史意义不言而喻。首先,作为中国隐逸诗人的鼻祖,陶渊明被南北朝时期和之后的唐、宋文人们所推崇,其文学魅力获得了文学界很高的评价。田园诗人陶渊明的诗风以及对人生的态度被后世无数的学者追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朝的孟浩然,柳宗元等紧紧追随陶渊明既准确又自然美感四溢的田园诗风,李白、白居易等因与陶渊明的人格和高洁的生活态度产生了共鸣而对其崇拜甚至模仿。作为田园诗人和隐逸诗人的陶渊明对韩国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这种影响既有直接的,也有文人们在对作为宋词中心人物的苏轼崇尚和倾慕的过程中间接受的。同时陶渊明隐逸田园的诗风使人们联想起江湖派(森林学派),使得无数仕途不顺的人、不能一展志向的人以及因为贫困无奈被动求官的人们迷醉于的陶渊明思想,梦想自己能拥有诗中所描述的自然田园般的安身之处,这也是文人们对“归去来”产生广泛共鸣的原因所在。本论文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集中解析了高丽中期受陶渊明影响的、具有代表性的三位诗人的作品及其特征。论述解析中使我们了解到李仁老对宋诗、辞文学的尊重和对苏东坡文学深深的倾慕,这成为之后高丽诗歌文化中模仿宋诗、辞风格的重要原因。而李仁老不仅倾慕苏东坡,而是在对苏东坡诗辞的拜读中进而探索陶渊明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李仁老诗歌作品非常强烈的特点便是诗语简洁,同时以博大的诗境为中心突出表现其清逸的主题。说到陈华,与其说自然界让人感到孤独和被冷落或,不如说自然界与陈华的诗天人合一。他的诗感情温和、平稳,与自然相和谐成为其突出的主题特点。陈华崇尚纯粹的自然之美,并通过珍惜和关爱的情感表现出来,显现出贵族之风的同时,更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中世期美。在韩文化纲纪开始的高丽时期,陈华被誉为最能描绘出典型韩诗之美的诗人。李奎报虽然没有务农,但是他不仅同时喜好诗和酒,而且憧憬着亲自躬耕的生活,所以迷醉于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但是他在现实和梦想界限模糊的诗的空间中,并没有把清楚的世界化为一片混沌,而是把混沌空间清晰化,即把儒家思想实现在诗的范畴内,这也是其诗歌非常明显的特征。李奎报在追求无谓自然世界的道家理念的同时,进而追求开天辟地之前的阶段。当然在经历了道家世界不能实践的矛盾,李奎报的决定并不是退守于道家世界,而是以彻底的、现实的儒家思想的世界观区别于其他诗人。虽然有着各自的特点及风格,但三位诗人也并非没有共同之处。一般来讲,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天地万物都按照自然规律而变化,人类早就把这种自然规律接受为最根本的道理或真理,并且采取顺应的态度。尤其在高丽时期,这种永恒的规律成为诗人文学创作的最根本的哲学准则,其具体的过程就是通过苏东坡和陶渊明的自然归依的诗歌表现出来的。从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来讲,人类在把对于自然界的无限幻想用艺术的方式组合的过程中,不但崇尚和追求新的人生,而且得到了实现它的勇气、力量和智慧。在陶渊明的影响下,高丽中期诗歌作品中出现了反朴归真的思想和诗风,其对于当时及以后自然诗歌的发展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从此意义上看,陶渊明的形象在高丽中期文人作品中的出现,不但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更具有现实的价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