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与网民的意识形态争议——以微博中的“骆家辉热”为案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hi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和公众如何透过网络媒体(微博)在多元化的话语权空间进行意识形态博弈。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出两个对立的议程:“微博议程”和“政府议程”(加上商业媒体帮助推动微博议程),公众话语权越来越强大,而政府话语权呈下降的趋势。本文选取“骆家辉热”为案例,观察微博议政的趋势及对中国政治的影响,另一方面观察政府和公众对骆家辉身份和行为的看法及观点,了解中美对于民族身份认同的区别。  虽然“骆家辉热”只是昙花一现,并不足已起到严格意义上政治参与的作用,但是引起了国内外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导。在西方的意识形态角度看来,中国政府和公众过于关注“骆家辉热”也对骆大使的行为有过份的解读。案例反映部分公众对骆家辉作为“海外华人”的一种特殊的民族主义情感,政府试图以爱国主义(颠覆论、阴谋论)的意识形态占领舆论的高地,透过官媒指骆家辉的行为是美国“新殖民主义”手段的政治秀。现在微博上越来越多公众可以较理性看待骆家辉的身份,了解及对比中美政治制度和现象,形成独立的政治人格与判断标准。此外,骆家辉大使作为华裔美国人形象平民化、清廉,反观中国国内一些贪污腐败的官员行为贪婪腐败,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骆家辉既遵守中国传统道德,又代表美国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这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使得中国的民族主义的逻辑出现矛盾。  另外,笔者对中国官方媒体与国内外商业媒体说法和报导进行比较,分析他们如何推动公众议程和民主政治同时调和政府与网络公众的关系。本文阐述骆家辉低华以来在微博上具争议性的事件:例如,大使抵华以来的廉洁作风和行为:坐经济舱、自己背书包、自己提行李、自己买咖啡、与拜登在北京吃面,住“便宜”酒店、“下跪”与小女孩交流、财产公布等等,笔者分析这些因素对骆家辉形象的影响,解释和对照国内的官员和制度,并指出中国人欣赏和厌恶骆家辉的行为的原因。政府、媒体和网民的政治议程设置不完全相同,笔者希望从中找出三者观点、立场的共同和不同点,从网民和媒体对骆家辉的看法观察政府的话语权是否下降。政府和公众都努力在微博争取话语权。“骆家辉热”体现了中美意识形态在新话语权格局中的碰撞以及中国人对美籍华裔的主观“中国化”视野。本文透过分析微博、媒体报导、文献找寻微博中的意识形态博弈中对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线索。
其他文献
青海省是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企业的发展相对比较落后,技术创新的速度也比较缓慢,通过对国内外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理论综述的描述,结合青海省工业企业的发展现
本文主要是探讨公司集团债权人的法律保护问题。基本思路就是探讨有限责任在公司集团中的合理性是否仍然存在。如果它的合理性依然存在的话,又有什么可能的风险或者不足需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