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体质研究以及中药专利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来源 :天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yaka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体质研究  目的:  调查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分布,分析其相关因素,为银屑病患者的个体化中药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方法:  对天津市公安医院门诊就诊的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中医体质调查,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寻常型银屑病的主要诱发加重因素,影响PASI评分的因素、以及在证型和体质上的分布差异。  结果:  1.126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诱发和加重因素中,83例患者与上呼吸道感染有关,占65.87%,74例患者与生活和工作压力有关,占58.73%,66例患者与季节变化有关,占52.38%,21例患者与烟酒食物有关,占16.67%,2例患者和外伤有关,占1.59%,2例患者与药物有关,占1.59%。  2.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为血热证(51.60%)、血瘀证(30.32%)、血燥证(18.08%),以血热证为主。  3.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证型分布在年龄、病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性别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性别患者的证型均以血热证为主。血热证多见于年龄在40岁以下的青中年人,血瘀证、血燥证多见于50岁以上的人群。血热证的病程多在5年以内,血瘀证的病程多在15年以上,血燥证的病程分布无明显差异。  4.寻常型银屑病的体质分布规律为偏颇体质(64.29%)>平和质(35.71%)。偏颇体质中兼夹体质(42.07%)>单一体质(22.22%)。偏颇体质的分布规律为:气郁质(34.13%)>阳虚质(19.84%)=阴虚质(19.84%)>气虚质(18.25%)>痰湿质(14.29%)>湿热质(9.52%)=血瘀质(9.52%)>特禀质(3.97%)。  5.寻常型银屑病的体质分布在性别、年龄、病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痰湿质、湿热质以男性为主,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以女性为主。阳虚质、痰湿质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多。平和质的病程多集中在5年以内,血瘀质的病程多集中在15年以上。随着病程的增加,平和质逐渐减少,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等以正气不足为主要表现的体质逐渐增多。  6.9种体质中,平和质、湿热质多见于血热证,血瘀质多见于血瘀证。对3种证型和体质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平和质易感血热证,不易感血瘀证、血燥证;血瘀质易感血瘀证。  7.PASI评分和性别、年龄、病程、BMI指数、吸烟史、饮酒史、遗传史均无明显相关性。血瘀证的PASI评分明显高于血热证、血燥证,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种体质中,痰湿质、血瘀质的PASI评分相对较高,平和质最低,但PASI评分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寻常型银屑病患者中医证型、中医体质在性别、年龄、病程上分布有明显差异。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同证型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同时,结合患者的体质因素,并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逐步建立辨体-辨病-辨证的个体化医疗模式,更好的发挥中医其“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在银屑病治疗和预防中的优势。  第二部分中药专利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分析  目的:  分析中药专利治疗银屑病的用药规律,为其进一步推广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方法:  在中国专利数据平台(知网版)以“银屑病”和“中药”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年限为1995年-2017年。使用bib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专利中出现的药物和频次,分析高频药物的归经、功效分类以及药对配伍,进而从用药规律中分析处中药专利对银屑病病因病机、证治特点的认识。  结果:  1.共检索出327项专利,680味药物,其中使用频率超过100次的药物有5味,分别是生地黄、白鲜皮、甘草、苦参、当归。使用频率前60味的药物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为主。药物的性味以苦寒、辛温为主,归经以归肝经、心经、胃经和脾经为主。  2.清热药的使用频率远高于其他药物,其中以清热凉血和清热解毒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补虚药以补气药和补血药的使用频率最高,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物的使用频率最高。  3.对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的药对配伍分析显示,清热药中的常用药物为生地黄,配伍频率最高的是生地黄-牡丹皮,活血化瘀药中的常用药物为当归,配伍频率最高的是当归-丹参,补虚药中的常用药物为当归,配伍频率最高的是当归-黄芪。  结论:  以上结果说明,中药专利治疗银屑病以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补虚药为主,治法以清热凉血解毒、行气活血化瘀、益气养阴补血为主,佐以祛风、祛湿。药物多归肝经,提示情志因素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生地黄、当归的使用和配伍频率较高,是其常用药物。其处方用药合理,符合中医理论,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