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引擎。长期以来,快速城镇化发展是以粗放的土地要素投入、农民利益的相对剥夺为代价,并产生失地农民这一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尊重农民的自主权,解放农民的创造力,提升农民的幸福感,这是自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我国高速发展的启示,也是新时期我国政府科学施政的常识。如今,这启示与常识却在许多地方城市化的进程中遭遇挑战:农民被征地,被流转,被城市化。失地农民群体的生活质量被迫下降,中青年失地农民在城市中寻找工作屡屡受挫等等现象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并成为研究我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的学术关注的焦点。本文采用了访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公共政策领域的多源流理论以及公共经济学领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把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群体对于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满意度作为切入点,依托享受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的失地农民群体和经办人员的深度访谈资料以及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群体领取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待遇的调查数据,对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待遇政策的实施情况展开一次较为系统的评估分析,以期从中发现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设计与实际运作出现的问题,并以此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内容总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说明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标与方法。第二章阐述了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社保政策实施的情况以及对政策实施情况的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的结果和分析。第三章深入分析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现存问题及其原因。第四章提出化解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困境的政策思路。第五章概括了本文的主要结论。本文认为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社保政策实施中出现保障对象界定不清、养老保险缴费政策修改“一刀切”、缺乏对失地农民生存及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以及失地农民办理社保待遇的服务环境较差四类问题。由此本文建议从完善失地农民保障对象界定制度、健全延迟退休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政策、建立多层次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优化失地农民办理社保待遇的服务环境四个方面来解决金普新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实施中出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