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静脉注射脂多糖(LPS)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ALI)动物模型,然后给予依达拉奉进行干预治疗,从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病理、部分炎症介质几方面进行评定分析,探讨依达拉奉在脓毒血症大鼠急性肺损伤过程中的作用及保护机制。 方法: 本实验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三个组别:第一组为对照组,即生理盐水组(NS组,n=20);第二组为模型组,即脂多糖组(LPS组,n=20);第三组为治疗组,即依达拉奉干预组(ED+LPS组,n=20)。其中LPS组经大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10mg/kg)诱导建立急性肺损伤动物模型;ED+LPS组在LPS组的基础上,随即经尾静脉再注射依达拉奉(5mg/kg)。NS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6小时后将大鼠处死,观察在此期间三组大鼠的一般情况,并留取相应血标本和肺组织。测定其动脉血气分析、肺组织干湿重比、肺组织匀浆中SOD含量以及促炎性因子TNF-a及IL-6浓度;观察肺组织大体变化和显微镜下肺组织病理切片,进行病理评分; 结果: 1.一般情况观察:对照组大鼠经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后,一开始呼吸频率变得稍快,但很快呼吸恢复平稳,无缺氧紫绀表现,能迅速逃避抓取,且活动、饮水及大便均无明显异常。模型组大鼠经注射LPS后不久即出现毛发竖起,呼吸急促,随着时间推移,呼吸困难进行性加剧,伴有全身紫绀,呆滞不动,无力逃避抓取,拒绝饮水,腹泻,大便呈稀水样;ED+LPS组大鼠经过依达拉奉干预后,气促程度与LPS组相比较有减轻,且更为活泼,仅极少数大鼠出现轻度紫绀,可逃避抓取,能主动饮水,排少量糊状便。 2.动脉血气变化:NS组大鼠Pa02波动于93.6mmHg左右,PaCO2波动于30.5mmHg左右,PaO2/FiO2波动于442.25mmHg左右;与NS组比较,LPS组大鼠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显著降低(P<0.05);与LPS组比较,ED+LPS组氧分压(Pa0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较高,但仍低于NS组水平(P<0.05)。 3.肺组织D/W变化:NS组D/W徘徊在0.28左右;LPS组肺组织D/W与NS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ED+LPS组肺组织D/W较LPS组高(P<0.05),但尚低于NS组水平(P<0.05)。 4.病理变化:NS组大鼠两肺大体观察成均匀的粉白色,表面光滑,无肿胀,无出血灶;光学显微镜下肺泡腔清晰可见,肺泡结构完整,没有增厚的肺泡间隔,仅仅有少量炎性细胞。NS组急性肺损伤病理评分最低。LPS组两肺出现充血肿胀,程度不一,且在损伤严重者,可见到散在出血点;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显著增厚的肺泡间隔,大片肺泡腔不张或萎陷,有透明膜形成;红细胞及炎性细胞浸润漏出。相比之下,急性肺损伤病理评分LPS组高于NS组(P<0.05)。ED+LPS组急性肺损伤病理评分亦较LPS组降低(P<0.05),但仍高于NS组(P<0.05)。 5.肺匀浆中SOD含量变化:各组大鼠肺组织匀浆中反映抗氧化指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不一,其中LPS组低于NS组(P<0.05);ED+LPS组大鼠经依达拉奉治疗后肺组织匀浆内SOD活性和LPS组相比较,呈升高态势(P<0.05),但是仍然低于对照NS组(P<0.05)。 6.促炎细胞因子变化:相比之下,LPS组大鼠血清TNF-a较 NS组浓度升高(P<0.05);ED+LPS组大鼠经依达拉奉治疗后血清TNF-a浓度相比LPS组呈现显著降低(P<0.05),但仍高于NS组(P<0.05)。LPS组大鼠血清IL-6浓度同NS组相比较呈明显升高(P<0.05);ED+LPS组血清IL-6浓度同LPS组比较呈下降(P<0.05),但仍然高于NS组(P<0.05)。 结论: 1.大鼠ALI模型可以通过静脉注射LPS成功复制。 2.静脉注射脂多糖,可以使得大鼠肺组织内反映抗氧化指标SOD含量下降,血清促炎细胞因子TNF-a、IL-6释放增加。 3.依达拉奉通过清除自由基、增加肺组织SOD活性、抑制LPS诱导的促炎性细胞因子TNF-a、IL-6释放,从而对急性肺损伤发挥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