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王朔热”中批评话语的梳理,发现在王朔公众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条脉络:由对“痞子文学”的认定和批判,而到肯定“痞子文学”的真实性,从而确立起一个真/假命题,真实的是符合人性的东西,虚假的是与人性作梗的原则。随着这一命题题域的扩张,不同与更多的内容被纳入到真实与虚假的范畴,但是,判定真实/虚假的标准确立的基础却大体相同,那就是,对“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和传统社会主义文化中理想主义诉求的质疑批判。这最终导致了对“一种符合自然人性的生存模式”的描述与向往。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呈现出一种具有某些个人主义色彩的自我观念:放逐理想、精神、意义,丧失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释放物质性的欲望,存在日益生活化,世俗性幸福成为个人追求的首要目标。但是,通过对王朔某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不能被纳入公众形象的经验,这些经验或者表现为王朔对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某些理想的留恋,或者是对当代社会文化走向的质疑与反思。据此,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的强势话语如何遮蔽或剔除了某些传统社会主义经验,而使其不能构成自我认同的资源。这既令我们对当下的自我认同有了更加清醒与自觉的认识,也为我们探讨和反思当下的社会走向及其潜在问题提供了某种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