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自我认同资源的王朔——论王朔作品的接受与当代“个人”的形成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57586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王朔热”中批评话语的梳理,发现在王朔公众形象的建构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一条脉络:由对“痞子文学”的认定和批判,而到肯定“痞子文学”的真实性,从而确立起一个真/假命题,真实的是符合人性的东西,虚假的是与人性作梗的原则。随着这一命题题域的扩张,不同与更多的内容被纳入到真实与虚假的范畴,但是,判定真实/虚假的标准确立的基础却大体相同,那就是,对“五四”以来的革命文化和传统社会主义文化中理想主义诉求的质疑批判。这最终导致了对“一种符合自然人性的生存模式”的描述与向往。在这一过程中,同时呈现出一种具有某些个人主义色彩的自我观念:放逐理想、精神、意义,丧失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感,以自我为中心,释放物质性的欲望,存在日益生活化,世俗性幸福成为个人追求的首要目标。但是,通过对王朔某些作品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包含着许多不能被纳入公众形象的经验,这些经验或者表现为王朔对传统社会主义时期某些理想的留恋,或者是对当代社会文化走向的质疑与反思。据此,可以看出80年代以来的强势话语如何遮蔽或剔除了某些传统社会主义经验,而使其不能构成自我认同的资源。这既令我们对当下的自我认同有了更加清醒与自觉的认识,也为我们探讨和反思当下的社会走向及其潜在问题提供了某种视野。
其他文献
肖洛霍夫的农业集体化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由于具有丰富的话语内涵和阐释空间,一直被国内外不同时代的读者进行着多样的解读。这部作品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过程,因受到我国政
《人民画报》是我国第一本大型综合性国家画报。本文选取《人民画报》(1950-1976)为研究对象,研究《人民画报》与文学的关系。文章由四个部分组成,绪论:介绍《人民画报》。介绍
该文以何其芳到延安为界,将其散文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通过对其散文《画梦录》、《还乡杂记》和《星火集》、《星火集续编》的内容、艺术分析,探讨其前后期散文创作变化及
该论文以试探南朝人沈约的诗歌创作舆其宗教思想--尤其是道教信仰的关系为宗旨.作者认为此类研究对了解沈约和南朝文学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有助于更确切地了解南朝文士的
江西文学,兴起于晋、唐,及宋而达鼎盛,元虽疲弱但余势犹存,故明初得以中兴。有明一代三百年,江西文学由盛转衰,复由衰转盛,再由盛转衰,几多沉浮,无论是“历时性”发展,还是“地域性”分
这道题不会做,那道题不会做——每到这种时候,我总是心烦意乱,总想破坏点儿什么东西来发泄发泄负面情绪.砸家具?会被家长骂.撕作业?会被老师骂.打球?那会打扰到楼下的老婆婆.
期刊
期刊
本文对沈从文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小说创作历程进行了追述,并对具体的文本进行了细读式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文章认为,沈从文在新中国的小说创作仍源于他个人与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