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能产生溶血性(hemolytic)毒素和鱼毒(ichthyotoxins),有溶解鱼类细胞(cytolytic)作用,破坏鱼鳃组织结构,使鱼类无法正常呼吸而窒息死亡。本实验主要借助光学显微镜,对受米氏凯伦藻赤潮毒素作用的东海养殖区常见鱼类鳃组织结构进行观察,并与正常的同类鱼鳃结构进行比较,从而研究赤潮毒素对鱼鳃组织的影响。研究的样品包括:正常的鲈鱼、鮸鱼、美国红鱼、赤点石斑鱼和小黄鱼的鱼鳃及受米氏凯伦藻赤潮毒素作用而死亡的鲈鱼、鮸鱼、美国红鱼、赤点石斑鱼和处于死亡状的小黄鱼的非正常鱼鳃。 米氏凯伦藻主要是产生溶血性毒素及细胞性毒素,能够破坏鱼鳃组织,主要作用于鳃弓、鳃耙、鳃丝及鳃小片,使其上皮细胞脱落、血管破裂及血红细胞脱落,呈光秃状;部分鳃小片尾端肿大、卷曲、无序排列,部分邻近的鳃小片尾端相互粘连在一起;在鳃小片、鳃丝、鳃弓及鳃耙等器官周围可以观察到很多脱落的血红细胞、蛋白质碎片、黏液及染色性物质等。由于这些功能受到破坏,从而使鱼鳃的呼吸功能不能正常工作而导致鱼类窒息死亡。 对一些不能在光镜下直接观察到的部位可从一些现象推测。由于鱼鳃的造粘液功能受到损坏,这可能是由于粘液细胞受到米氏凯伦藻毒素破坏作用的结果;而着生在鳃弓及鳃丝上的泌氯细胞随着表层的上皮细胞一起脱落;而无法观察到着生在鳃丝上的氯细胞是否受到损伤或受损伤的程度如何,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同时,由于米氏凯伦藻赤潮毒素在对鱼类的毒理作用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其产生效果也不一样。受米氏凯伦藻毒素作用而处于濒临死亡状态的鱼类,如小黄鱼,其鱼鳃的上皮细胞、鳃血管、血红细胞等结构想对其他受米氏凯伦藻毒素作用时间较长的病变鱼鳃,保持的较为完好;而受米氏凯伦藻毒素作用的时间较长的鲈鱼,其鳃结构受破坏程度非常严重,上皮细胞完全脱落,鳃血管破裂,血红细胞脱落等现象非常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