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词典反义复合词配例研究

来源 :四川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cerity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证作为词典微观结构中的重要组构成分,被誉为“词典的血肉”,能反映词典的信息承载能力,而汉英词典是中国英语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探究汉英词典的例证是否高效极具理论和现实意义。反义复合词指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单音节语素所构成的联合式复合词,如“左右”、“出入”等,属于复合词中相对封闭且特殊的类型,在现代汉语词汇体系中自成一体,极具研究价值。关于反义复合词的相关研究集中于语言学本体研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语言对比研究,从词典学角度出发的研究极少,而对汉英词典中反义复合词的配例研究几乎没有。本文将关联理论和常态与拓展理论相结合,从三部权威汉英词典:《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2版)、《新时代汉英大词典》(第2版)、《汉英词典》(第3版)中抽取共有的218个反义复合词作为研究对象,考察它们在三部汉英词典中的配例现状。通过描述分析及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汉英词典的配例在关联性、完整性、典型性、友好性上亟待改进,具体包括释义与例证缺乏关联和一致性、例证数量不足或过多、语境不典型、用语复杂等问题。由此,本文将依据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多重语境下折射出词的语义特征、句法结构和语用特点,归纳反义复合词的常态与拓展用法,并对汉英词典中反义复合词的配例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本研究基于大型语料库的分析模式,从构词特点和语义层面揭示出反义复合词的特殊性及其在汉英词典中的配例问题,并立足于关联理论和常态与拓展理论,构建出新型配例模式,以此深化反义复合词在汉英词典中的配例研究,有助于提高汉英词典的编纂质量。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翻译实践报告。翻译项目原文选自丽莎·莫斯奇里(Lisa B.Moschini)于2018年出版的《艺术、游戏和叙事疗法:以隐喻丰富临床实践》(Art,Play,and Narrative Therapy:Using Metaphor to Enrich Your Clinical Practice)一书中的第四章“交际中的隐喻”(Chapter 4 Metaphors of commun
服务业作为中国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也决定着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重庆作为中国的老工业基地和西南片区唯的一直辖市,近几年坚持推进服务业现代化、集聚化发展,但是存在着服务业发展水平整体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效率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调整服务业集聚模式以及服务业内部集聚结构进而推动重庆服务业发展,提高重庆经济高质量水平都
教师把图式理论引入到对高中英语阅读进行教学中,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就把储备的知识呈现出来,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本文从增强背景介绍、拓展认知结构、解读课本内容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教师如何采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对图式理论进行应用。
期刊
布尔斯廷在《文明的历史》中描绘了一系列深刻改变人类命运的技术,在波澜壮阔的人类史中,技术从未缺席。技术为人类带来希望,人类借由想象力、创造力在技术中完成对身体能力的延伸与扩展。理解文明,不能越过技术、身体。当前技术时代呼唤身体研究的进一步回归。进入现代社会,身体研究开始加入对技术维度的考察,只是在早期现代社会,技术主要出现在生产领域,常被视为工具客体,并未得到充分关注。进入到当前已被技术深刻重塑,
英语泛读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但是目前的民办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程教学只注重形式教育,忽视了意义上的交流,英语泛读教学只停留在字、词、句的层面,而忽视了语篇、语境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仍占主导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地位,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学生的阅读速度提不上,学生对于英语词汇以及口语的应用水平低,学生参与到英语泛读教学课程中的积极性差等,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英语泛读课程的教学
"海洋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面对新的国际形势,首次提出的重要外交理念。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提升全民的海洋意识,深刻认识"人"与"海洋"密不可分的联系,增强对海洋的保护意识。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以统编版"明朝的对外关系"一课为例,探索"海洋命运共同体"在历史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期刊
汉语的词类问题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难题。现代汉语作为一门典型的分析语,由于缺乏形态上的变化,其词类判别相当棘手,这在汉外词典的词类标注中体现尤甚。目前学界对于汉英词典的词类标注研究已屡见不鲜,但对于汉语-西班牙语词典的词类标注研究还几乎为零。随着中国与西班牙及拉美国家的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我们有必要对汉西学习型词典做更多更深入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为指导,对目前国内市面
西尔维娅·普拉斯是美国自白派诗歌代表诗人之一。《艾丽尔》是普拉斯创作巅峰时期完成的诗集。不同于她早期的诗歌作品,这本诗集收录了她后期大部分成熟的自白诗。本文以诗集《艾丽尔》为研究对象,结合普拉斯的传记资料,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试图探究普拉斯作为一名女诗人的生存境遇。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为普拉斯及《艾丽尔》的简介、国内外研究现状、理论综述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方法。正文第一章
汉语“有一种X叫Y”构式,在常规语义上,它用于指称事物的客观存在。然而,随着人们对外界事物和心理实体的概括化能力显著提高和新构式义的产生,它被不断地运用到新闻标题中,对人们掌握新闻主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前人研究大多从修辞、语义、语用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但都未曾从它的聚范畴变化过程、具体语义类别以及语哲渊源方面探索。本文拟从体认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现实—认知—语言”的核心原则,对“有一种X叫Y”新产
西奥多·德莱塞(1871-1945)是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美国文坛一位相当有特点的作家。在那个新思潮层出不穷的时代中,他见证了美国从生产型社会到消费型社会的剧烈社会变化。德莱塞以其对社会机制的深刻理解和对人性的敏锐洞察,巧妙地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结合,创作出了极具社会影响力的数本长篇小说。二十世纪初,德莱塞相继出版了成名作《嘉莉妹妹》(Sister Carrie,1900)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