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语》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人左丘明所作,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国语》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语》,共二十一卷,二百四十三篇,总计七万三千余字。《国语》记录了春秋时期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诸方面内容,保存了不少先秦时期的历史传说、政治制度和宗教祭祀方面的材料。一定程度上,《国语》可看作是一部先秦历史、特别是春秋史的百科全书。《国语》资料来源复杂,八《语》思想内容各有特点,故《国语》研究不应拘泥于文体学条框。本文利用传统考据和历史文献学的方法,逐一考察《国语》的成书、内容、思想、文体、文学成就等问题,从而揭示《国语》所兼有的历史、文学、经学、政教的多重性质。第一章和第二章内容为《国语》的成书研究。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对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材料进行梳理,辨析《国语》作者、版本与注本问题中的难点与疑点。第一章通过对先秦史官职守的转变和瞽曚讲史的辨析认为,《国语》的作者应是一个系统,这其中包括有《国语》的作者、编者和传诵者。《国语》的成书大致是这样一个过程:《国语》中的文章首先由作者写作、记录,在其流传过程中瞽曚等传诵者对其进行讲诵、增饰,最后由编者对这些文章进行选择、编辑,遂成今本《国语》一书。《国语》的作者和编者应该是西周春秋时期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史官,《国语》的传诵者则是由瞽曚担任的讲史。第二章通过考察《国语》版本流变情况和《国语》各时代注本特点,彰显其文献学价值。第三章通过对《国语》内容的辨析和思想的研究,证明了《国语》为《春秋外传》的合理性。从内容上看,《国语》和《左传》都记载春秋时期的史事,两书在内容上互补互证,并且《周语》中西周末年的历史史事实和其他各《语》的许多记载弥补了《左传》内容的不足。从思想上看,《国语》中的天人观、兴亡观、民本观、君主观和礼乐观,弘扬德的精神,尊崇礼的规范,起到了耸善抑恶,辅助理解《春秋》经义与传文的作用。第四章着力考察“语”体渊源,进而对《国语》文体做出界定:“语”、“言”在周代都为乐语,是周代的诗教形式,具有政教功能。《国语》是关于王道观念和事件的记录。和《左传》单纯的记事不同,《国语》在“史”的品格以外,还具有“左史记言”的咨政意义,显现出其源自周代诗教的政教本质。并且与先秦诸“语”相比,《国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体例最完善,是先秦“语”之集大成者。第五章从语言运用、谋篇布局、人物形象、情节结构、风格特征五个方面,论述了《国语》的文学成就。《国语》语言平易,文风流畅,全书不乏精彩的人物对话、出色的外交辞令、严密的说理散文。《国语》编纂意图十分明确,谋篇布局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国语》运用集锦法、对比法、丛见法塑造了国君、谋臣、小人物、女性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国语》记录了早期散文的发展轨迹,展现了春秋各国文风的差异。由上可见,《国语》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第六章将《国语》、《左传》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一、内容比较:从规模上看,《国语》记事时间广,《左传》叙事力度深。从所载史实看,二书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字有大量相同之处,但所载历史事件的重合部分又有时间、人物、经过、引用文献等方面的差异。从所记史料看,作为“经”的《左传》在历代的注释和整编过程中难免会失去原有的文辞和形式。而《国语》因为较少受到关注,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它的原貌,从而汇集了大量珍贵的原始材料。二、风格比较:《左传》全书语言风格统一,《国语》则比较复杂,全书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左传》字斟句酌刻意求工,《国语》则各篇水平参差不齐,各《语》风格颇有差异。三、写作特点比较:《国语》重在记言,《左传》详于叙事。《国语》善于集锦法塑造人物形象,《左传》长于多角度叙述事件。《国语》、《左传》分别代表了先秦时期“语”体作品与史传散文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