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雅克·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的作家,在欧洲文学史上,他第一个大量并且集中地描写了自然风景,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陶渊明是我国东晋诗人,也是中国最享盛誉的诗人之一,在所有诗人中,无论艺术和心灵,他最接近自然。本论文旨在对比卢梭和陶渊明的自然观,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首先明确西方思想及中国思想中对自然的定义。在西方思想中,自然与人类是对立的,而在中国思想中,自然与人类是和谐统一的。第二部分将通过卢梭和陶渊明的生平及作品来分析二者的自然观。本文分别选取了他们的三篇作品作为分析的对象。关于卢梭,选取的作品分别是《新爱洛伊丝》,《爱弥儿或论教育》及《忏悔录》。至于陶渊明,选取的作品则分别是《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文章的第三部分试图找出卢梭和陶渊明自然观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作品中,他们都热情歌颂了自然美,并且通过与自然美的对照,反衬了现实的黑暗与丑恶。他们都讴歌了自然与人的感应契合,并且他们都推崇作品中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但是自然的涵义对于二者来说是不同的,同时,他们隐居后对于社会以及自身的态度,包括他们倡导回归自然的理由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第四部分,本文致力于分析造成卢梭和陶渊明自然观相同点和不同点的原因,这涉及到以下一些方面:社会历史背景,生活环境,个人经历,传统文化和思想以及当时盛行思想的影响。最后,本文将展现二者的自然观对后世的影响。本论文最终获得以下结论:1.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回归自然”的口号,都蕴含了两种成分:第一,反对、厌恶社会现实,追求精神解放与自由的成分;第二,人们逃避现实,从而想让历史倒退的成分。2.在人类发展史上,任何时代的任何人的人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一个社会或者个人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人们要么积极努力地改变环境以实现自身的意愿,要么逃避且自我调整,以求得到心灵的解脱和安慰。因此很多人选择了回归自然,自然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回归自然,即是回归母亲的怀抱,这一点在看待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也能给予现代社会一些新的启示。人们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应尊重并保护它,这样才能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