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构树具有生长特性优良,综合经济利用价值高,适应性强等特点。本实验以构树幼苗为材料,设置不同浓度(150 mg kg-1、450 mg kg-1、1000 mg kg-1、1500 mg kg-1)的铅进行胁迫试验,研究铅胁迫下构树幼苗的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生理生化特性变化,旨在为构树的抗逆性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赣南稀土废弃抗逆性树种的选育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土壤在铅处理后,在不同浓度和不同时期,都受到了一定影响。在试验初期,构树幼苗表现出对Pb离子敏感,叶绿素SPAD值出现明显变化,且随铅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150 mg kg-1处理下取得SPAD最大值,之后逐渐递减。(2)构树幼苗光合作用的变化与铅浓度和胁迫时间有关。胁迫初期(10d),各处理出现显著变化,其中构树光合速率对中高浓度铅的响应最明显。与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低浓度铅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高于CK;胁迫中期(30d),各处理的Pn值有所上升,最高值为7.69μmol·m-2 s-1。450 mg kg-1、1000 mg kg-1浓度铅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值显著升高,胁迫后期(50d),低浓度铅的优势不再明显,而中高浓度的铅胁迫在后期均与其他处理无明显差异(P>0.05)。在不同胁迫时期构树的日变化规律不同,胁迫初期(9月份)构树日变化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下午14点。后期(10月中旬)为双峰曲线,峰值分别出现在10点和14点左右。(3)通过对不同铅胁迫下构树幼苗的叶绿素荧光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各处理的叶绿素荧光变化与光合表现基本一致。胁迫初期,1500 mgkg-1处理的F0处于最大值,F0、Fv/Fm,Fv/F0与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1000 mg kg-1处理的Fm,Fv/Fm,Fv/F0与CK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铅浓度在大于等于1000 mg kg-1时会致使构树叶片的光化学反应中心受到破坏。胁迫中期,处理间的变幅相比初期减小,1000 mg kg-1、1500 mg kg-1的Fv/Fm,Fv/F0比值迅速增加。胁迫后期构树各处理的F0、Fm,Fv/Fm,Fv/F0值基本符合正常荧光动力的日变化规律,随着温度气候的变化F0、Fm减小。(4)对构树幼苗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试验表明:不同浓度铅的MDA含量、脯氨酸含量、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均高于CK。构树叶片的膜系统MDA,呈现出先升高后降的趋势,在浓度为1500 mg kg-1时迅速下降。说明高浓度铅造成了构树的细胞膜受损。脯氨酸的含量与铅浓度呈正比,而可溶性蛋白随浓度增加而逐渐下降,说明脯氨酸更多地参与细胞的渗透调节作用。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基本随胁迫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说明构树通过提高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增加了对外部胁迫环境的适应性。(5)铅胁迫下构树幼苗光合、叶绿素荧光、生理生化的研究表明,构树在低浓度(150 mg kg-1)铅胁迫下可以生存良好,在胁迫初期对植物的生长机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中高浓度(450 mg kg-1、1000 mg kg-1、1500 mg kg-1)铅胁迫对构树幼苗的生长造成了一定伤害,对生长起到抑制作用,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处理之间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