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杨树达先生的语源学研究既继承前人,又有许多创新,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影响广泛。他从汉语单音节字词的形、音、义多方入手,探寻造字之源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旁征博引,在文字考释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树达先生的语源学研究既继承前人,又有许多创新,在学术上独树一帜,影响广泛。他从汉语单音节字词的形、音、义多方入手,探寻造字之源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旁征博引,在文字考释方面颇多精当之处,创通大例,独树一帜,开拓了语源研究的新领域,指引出语源研究的新方向。研究其理论体系、学术思想,总结其辉煌的研究实践、研究成果,对于发展语源学有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第一章简要介绍杨树达先生语源学思想的来源,重点介绍其从语源学研究实践中归纳出的理论观点。杨先生认为:一切语言都有根柢,提出要穷究汉语语源,编纂附注语源的新型汉语词典;一切语言皆以声表义,形声字声中有义;字义同缘于语源同;文字抽象意义来自具体事物。探寻语源是他语源学研究的具体目的,编纂附注语源的新型词典是其终极目标。第二章介绍杨树达先生的语源学研究方法。他善于运用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综合分析,对比研究,源流互求。在具体研究中,坚持形义密合的原则,就形识义,探索语源;坚持语义存乎声音的原则,循声类以探语源。在研究形声字为主的单音节汉语语源时,将其置于汉语汉字产生、分化、发展的历史背景中进行的,从形声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全面考察,并且从语法的角度和汉字构形的角度研究语源的分化、同源词孳乳的规律。第三章介绍杨树达先生语源学研究的具体成果,主要根据《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和《积微居小学述林》中有关的语源学研究的论述来进行总结,列举出他考释、系联的同源词,标注古音,作出简要的验证,并归纳成同源词表及声类表义表。第四章简述其研究特色及不足之处。结语部分概述杨树达先生语源学研究的价值和影响以及由杨树达先生开辟的语源学研究前景。
其他文献
本文以《景德传灯录》对话部分的介词为考察对象,试图描写禅宗语录这一语言变体呈现出唐末宋初的介词面貌。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与大体同时期的敦煌变文的介词作横向比较,看介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近十年的发展道路,由早期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但高职教育刻意回避人文素养教育,引起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矿山支护用钢筋钢带的生产主要采用人工上料和手工电弧焊方法焊接,生产效率低、质量不稳定。因此,生产现场迫切需要自动化的钢筋钢带焊接生产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焊接质量的稳定性,论文将根据这一需求,对钢筋钢带自动焊接设备进行研究。自动焊接设备主要包括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工装系统的设计研究,本文重点设计研究全自动钢筋钢带焊接设备的工装系统及电阻焊电源设计。本文以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为出发点,对钢筋钢带焊接设备中
歧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它出现在语言的每个层面,影响我们对语言的正确理解。长期以来,许多语言学家对歧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不少学者对歧义的研究仅停留在语义或语法的层面上,是
燃烧残余物的隔热隔质作用是重要的阻燃机理,但其隔热隔质性能不易表征。以低密度聚乙烯(LDPE)/滑石粉为研究对象,以显微镜观察其燃烧残余物的微观形态,并以残余物受热后的上下
篇章既是交际活动的基本手段,也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手段。人类的各种社会活动通过篇章得以协调和实施,心理过程能够被表达和理解。在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被引进篇章语言学之前
在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环境下,人口的流动和迁移对人们的语言使用及心理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概括总结了深圳河南移民的语言使用
本文致力于在关联理论的理论框架内建立一个新的会话语篇的连贯理论。由关联理论的性质决定,本文的理论框架属于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范畴。之所以选择会话语篇作为研究对象
两晋虽然只持续了大约一百五十年的时间,但是这一时期却诗人辈出。著名的诗人傅玄、张华、陆机、潘岳、左思、陶渊明等均出现在这个时代。晋代也是上承曹魏下启南北朝的一个年
口译中的预测是一个分析综合和逻辑推理的过程,也是先存信息和新信息加工整合的认知行为,译员的认知库在口译过程中不断被关联、激活、应用和补充,指导译员选择性听辨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