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阶级意识衍生存续的分析框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onfir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社会转型研究的过程中,传统的工人群体以及有农民身份的新工人群体的整体地位受损,弱势状况明显。作为社会关怀的焦点和学术研究的热点,有关工人群体及其相关的社会运动问题研究,已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近年来有关于社会运动和工人阶级问题的讨论,存在研究表面化的趋向,即将有工人身份的人,无论是农民工还是国企工人,无论是有岗工人还是无岗工人,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工人,都看作同一个研究对象,并用西方的社会运动理论和分析方式不加区别的研究农民工和下岗工人,忽视了中国条件下不同时期和当下有不同身份背景的工人群体的历史和制度差别。从工人阶级概念的演变,到工人群体及其阶级意识的研究,在知识和社会的对位关系上作一番梳理和反思,有益于社会学研究的中国化。本研究所引入的阶级意识,反映了三个不同时期的社会结构,三种不同的解释框架,在本文的研究中,它指涉的内容先后涉及建立在经济财产关系上的阶级意识、组织关系上的阶级意识和改革开放条件下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意识这三个层次的含义。本文试图通过对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产生的历史回顾,沿时间维度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对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延续作经济框架、组织框架和改革开放以后新二元社会框架的划分,以揭示和说明阶级意识的不同阶段的特征。在工人阶级阶级意识产生的初期,即马克思的批判社会学所关照的时代,阶级意识是以经济关系、财产关系为基础上的,经济关系、财产关系决定着政治关系、思想关系。在新中国的前三十年,在经济、财产关系意义上的阶级概念消退以后,政治思想范畴的阶级在维系社会秩序,组织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社会独特的社会结构和历史背景下,作为政治思想范畴的工人阶级,与西方工业化阶段所形成的工人阶级已有实质的不同。改革开放以后,市场化改革以前的工人群体与市场化以后的下岗群体和农民工群体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关系条件下也都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意义。计划经济时代的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个体主义的冲突、并存,糅合在这一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的社会机制和改革开放以后在传统体制外发生的市场经济社会机制的并存,形成新二元的独特的社会结构。在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下,体制内和体制外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形成了新的互构。因此,在近年来有关社会运动和工人群体问题的研究中,在一定的知识与相关社会结构的关系上作一番检视是必要的。
其他文献
时尚与传统结合,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  特别是在西藏跑酷的小伙,他们享受着时尚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炫酷感觉。  松曲热辩经场——大昭寺西南角的小小台地,附属于大昭寺久远而神圣的建筑群。传统上,藏传佛教最高学位拉让巴格西的学位考试就要在此进行,而著名僧人根敦群培的故居(也是今日其纪念馆所在)就在可以俯瞰松曲热的宅院里。在拉萨平凡的一天里,三个年轻的西藏街舞者在这里舞动本刊特邀摄影/赵淼  在拉萨平凡的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嵌入,博客正在兴起并且显示出极大的社会影响力。同时,随着虚拟技术的进步,博客的个人性、趣味性、互动性与开放性特征使得博客
本文对以河南辛村为个案,对基督教与乡土文化的融合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基督教的出现为村民因农村公共保障和公共物资缺失带来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补偿和替代,同时,各类各
本文通过对马连洼村在不同时期的医疗制度、医疗机构、医疗人员、运作模式以及变迁过程进行历史的描述,再现了该村建国以来的医疗卫生状况及其变化过程,凸显出医疗卫生体制在不
国际上对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20-30年代。50-60年代,生活质量的研究开始兴起,但直到80年代,生活质量研究的热潮才真正到来。在这几十年中,对生活质量的研究经历了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