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器官移植已经成为治疗脏器功能衰竭的一种重要方法,随着器官移植研究工作的发展,临床器官移植需要大量可供移植的器官,供体器官的短缺,成为限制器官移植发展的主要障碍。不同种属动物间器官移植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异种移植被认为是解决人类供体器官短缺的潜在途径,可能会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器官移植工作面临的困难,然而异种移植后将出现比同种异体移植更为复杂的排斥反应———超急性排斥反应(hyperacute rejection,HAR),是异种器官移植后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免疫学障碍。超急性排斥反应是由天然存在的抗体及补体介导的,在数分钟内发生的导致移植物缺血坏死的剧烈反应。异种天然抗体、补体系统、内皮细胞三者被称为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三大障碍,其中补体系统的激活最为关键。目前防治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主要为天然抗体清除,抑制补体激活以及基因水平进行调控,均可延缓和/或阻止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但是天然抗体的清除,只能延缓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并不能阻止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基因工程治疗,技术难度大,花费高,仍处于实验研究的起步阶段。
虽然抑制补体激活用于HAR的治疗也还是处于探索阶段,但由于补体的激活是HAR发生的关键因素,因而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在早期抑制补体激活有可能成为防治HAR、开发新的治疗药物的新思路。
重组蛇毒纤溶酶(recombinant fibrinogenase FⅡ,rFⅡ)是本课题组用基因工程的方法自行研制的新型溶栓药。前期的研究工作证实,rFⅡ能高效的溶解血栓,对炎症因子TNF有降解作用,提示可减轻HAR的病理改变;而且rFⅡ可降解补体C3、C5、C6和C9,提示rFⅡ可通过降解补体防治HAR。
研究目的:
1.研究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对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
2.探讨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对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机制。
方法及结果:
1.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的制备
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构建了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的表达质粒,在真核表达系统酵母菌中获得高效表达。经western blot检测,证明了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与天然的蛇毒纤溶酶高度同源,其纯度达到了SDS—PAGE单一条带。通过离子交换和疏水层析,最终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纯化的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通过激光飞行时间质谱分析,其质谱峰单一,其分子量大小为27.4KDa。对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进行HPLC分析,结果与质谱的结果一致,表明了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是一个成分单一的高纯度重组蛋白。
2.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体内外降解补体的作用
将补体C3.C5.C6、C9分别与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混匀在37℃温育2h,用SDS—PAGE观察反应产物的结果;将不同剂量的rFⅡ与大鼠血浆混匀,在37℃温育2、6、12h,再进行CH50测定,观察其补体活性的变化;从大鼠的股静脉滴注低、中、高剂量的rFⅡ,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浆中的补体C1q、C3、C4的水平。
结果表明:10μg/ml的rFⅡ在37℃温育2h,对补体蛋白C3、C5、C6、C9有降解作用;10μg/ml、20μg/ml、50μg/ml的rFⅡ与大鼠血浆在37℃预温育2、6、12h,能显著降低补体活性;从大鼠股静脉滴注低、中、高剂量的rFⅡ,能显著的降低补体C1q、C3、C4的含量。
3.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在人血浆灌注大鼠离体心脏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采用Langdorff离体器官灌注系统,建立人血浆灌注大鼠离体心脏的超急性排斥反应模型。观察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对人血浆灌注大鼠离体心脏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实验分为6组:K—H空白对照组,人血浆灌注组,人灭活补体血浆灌注组,rFⅡ分三个剂量组:10μg/ml、20μg/ml、50μg/ml。进行血流动力学测定,血浆补体含量的测定以及观察离体大鼠心脏的存活时间。
结果表明:在人血浆灌注组,大鼠心脏的心率迅速下降,LVDP迅速下降,大鼠离体心脏的存活时间仅为15.94±4.75min,C1q、C3、C4的含量也明显下降(p<0.05),标志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在补体灭活血浆灌注组,大鼠心率,及LVDP缓慢下降,与缓冲液组无明显差异,大鼠离体心脏的存活时间为94.62±23.91 min,血浆补体含量的变化也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rFⅡ灌注组中,大鼠心率,及LVDP缓慢下降(与人血浆灌注组比较,P<0.05),血浆中的补体含量在实验前也显著的下降(P<0.05,与人血浆灌注组比较),离体大鼠心脏其生存时间均不同程度的增加(与人血浆灌注组比较,P<0.05);尤其是高剂量组的rFⅡ组,其补体含量的下降至很低的水平,在离体大鼠心脏在体外灌流前后,补体C1q、C3、C4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存活时间也提高至92.36±16.63min。这提示了,高剂量的rFⅡ可使补体含量降至较低的水平,从而并不会引起补体的激活。
4.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在豚鼠一大鼠异种心脏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
参考Ono氏方法,将豚鼠心脏异位移植于大鼠腹部,建立豚鼠一大鼠异种心脏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的模型。实验分为4组: HAR阳性对照组;低、中、高剂量rFⅡ组(分别为0.1mg/kg/h、0.2mg/kg/h、0.5mg/kg/h)。记录从血流恢复供心复跳至供心完成停止跳动的时间;在心脏移植前及供心完成停止跳动时,取动脉血,检测血浆中补体C1q、C3、C4的含量;移植心脏停止跳动后,供体心肌用10%甲醛固定,常规HE染色及补体C3的免疫组化检查。
结果表明:在心脏移植手术后,HAR对照组供心其存活时间仅为0.32±0.12h,肉光镜下病理检查发现,心肌细胞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间质出血伴血小板血栓,免疫组织学分析显示,补体成分广泛沉积于心脏血管内皮细胞膜。ELISA检测,受体血清补体C1q、C3、C4的含量均显著的下降。以上提示了本组供心已发生了剧烈的超急性排斥反应,供心迅速死亡。
在rFⅡ给药组中,由于在移植前受体的补体含量已下降至较低的水平,从而抑制了补体激活,使供心的生存时间均明显的增加,病理检查发现,供心损伤程度比HAR阳性对照组有明显的减弱。细胞水肿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血栓也明显的减少,甚至消失,心肌细胞的坏死也不同程度的下降,仍可见完整的心肌细胞。尤其是高剂量组的rFⅡ组,其补体含量的下降至很低的水平,在异种心脏移植前后,补体C1q、C3、C4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存活时间也提高至12.92±3.31h,免疫组化可见,仅有少量的补体C3附着于心脏血管内皮细胞膜,尤其在大剂量组中,几乎未见补体C3附着于心脏血管内皮细胞膜。这说明了,由于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可以明显的降低血浆中的补体,可以有效的延缓和/或抑制超急性排斥反应,显著地提高供心的生存时间。
5.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降解膜攻击复合物(MAC)的作用
将HUVECs细胞与不同剂量的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在37℃孵育1h。观察rFⅡ对HUVECs细胞活性的影响。HUVECs细胞分别与不同剂量的C56和C7,C8,C9在37℃孵育从而在HUVECs细胞膜表面组装MAC,检测上清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 drogenase,LDH)的含量,判断MAC沉积对细胞膜完整性的影响。建立MAC亚溶破HUVECs细胞模型,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rFⅡ预先给药低剂量组(1μg/ml),rFⅡ预先给药高剂量组(10μg/ml),rFⅡ给药组(10μg/ml)。用激光共聚焦法观察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降解MAC的作用。
结果表明:1,5.0,10μg/ml的rFⅡ不影响HUVECs细胞活性。而20μg/ml的rFⅡ则使HUVECs细胞活性下降。在C56用量≤1.0μg/孔时;上清中LDH的释放较少(<10%)说明此时细胞溶破发生很少,当C56用量>1.0μg/孔时,细胞LDH释放明显增多,说明细胞膜的完整性可能受到破坏;将C56与后续的补体成分一起与HUVECs孵育组装MA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可见细胞膜表面有大量的MAC沉积;将1μg/ml、10μg/ml的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预先与补体C56、C7、C8、C9,37℃孵育,再进行MAC体外组装。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可见细胞膜表面有的MAC沉积有不同程度的消失,在大剂量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组中,几乎未见MAC沉积。而将10μg/ml的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与已附有MAC的HUVECs细胞在37℃孵育1h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仍可见细胞膜表面有大量的MAC沉积。
结论:
1.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能降低人血浆补体C1q、C3、C4的含量;降低CH50活性,降解补体C3、C5、C6、C9。
2.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显著提高人血浆灌注离体大鼠心脏的HAR的存活时间;rFⅡ能迅速恢复人血浆灌注离体大鼠心脏的HAR的心功能,并维持在一定的正常范围。
3.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能显著提高豚鼠—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所诱发HAR的供心存活时间.
4.重组蛇毒纤溶酶rFⅡ可以通过降解补体来抑制MAC的形成;rFⅡ对已经形成的MAC无明显的降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