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而且呈现出更大的破坏性、缓慢性、持续性等新特点,成为制约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生态环境问题于20世纪60年代的环境运动中最先引起西方社会的广泛关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以牺牲巨大的生态环境利益为代价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因此,生态环境问题同样成为我国社会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本文立足于科技哲学这一交叉学科,采取文本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在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历史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并从技术观角度寻找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探寻其解决办法。笔者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技术观的关系,认为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为我国的技术观念和技术实践活动起到了规范和导向作用;生态技术观为我国落实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提供了技术支持;认为在我国树立生态技术观可以促进生态环境问题的缓解,有助于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我国技术朝着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有利于推进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探讨了在我国树立生态技术观的基本途径。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给出了生态环境问题的涵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梳理、说明。第二章,生态环境问题的起因与实质:通过“生态环境问题的起因”、“生态环境问题的实质”和“生态环境问题的社会文化根源”三个小节,说明生态环境问题是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技术观是引发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三章,传统技术观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阐述了传统技术观的由来,介绍了传统技术观的涵义;分析了传统技术观的历史作用与局限性。第四章,树立生态技术观的必然性:探讨生态技术观的涵义及特征;阐述生态技术观产生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前提;从价值观、技术理性、本质观和可持续性四个角度阐述生态技术观是在对传统技术观的扬弃中得到的;分析了生态技术观与相关的两个社会发展观的关系,以帮助人们理顺技术观与社会发展观的关系;探讨树立生态技术观对我国的现实意义。第五章,树立生态技术观的基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