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开始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国政府逐步放松了对人民币汇率的管制,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随之增大,特别是近两年来人民币汇率改变了长期单边升值的变动态势出现双向波动;同时我国开始把经济发展重心从出口促进经济转移到扩大内需上,无论是生产环节还是消费环节,加之金融部门的参与,使汇率波动的形成原因都显得更为复杂。而现有的汇率决定理论,已不能完全解释新形势下的汇率形成及变动机制。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即跨期最优消费视角下探讨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探讨居民(企业)跨期消费的变动,并在实现消费-投资最优决策下探讨金融资产价格与汇率变动的有机联系,具有理论与实证上的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构建开放经济下的DSGE模型来探讨最优消费视角下人民币汇率的决定机制。以Obstfeld与Rogoff所构建的DSGE模型作为基础,包含四个主要部分:家庭、企业、政府和金融部门。由于家庭部门在其存续期受到预算约束和效用函数的约束,构造拉格朗日方程组可求出家庭部门的最优动态行为方程。厂商部门可以具体分为资本生产者、批发品生产商以及零售商。因其信息不对称,所以需要向银行支付融资成本,雇佣家庭部门的劳动力进行生产,达到最终生产状态;零售商通过购买批发品生产商的消费品部分,进行差异化打包,可进行重新定价销售。政府部门负责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制定,保持宏观经济方面的均衡。金融部门通过放贷协助家庭和厂商部门平滑其跨期的生产消费。本文选取2000至2014年15年的月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在随机动态均衡模型中,汇率波动因子的变动对于居民消费的影响更贴合我国实际情况,并发现在我国长期环境中并不存在消费-汇率悖论,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在长期可以对居民消费起到促进作用。而居民消费的波动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不明显;金融资产作为居民资产配置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与日俱增,本文通过引入风险性资产对汇率的影响,从一个侧面反映居民的跨期最优投资与消费选择是如何影响汇率决定的;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在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该采用何种宏观经济措施来稳定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