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校园是由校园建筑、空间群所组成的有机整体,校园形态是其群体秩序的外在表现,是使校园获得清晰统一的认知意象、建立明确的发展结构、营造交往性的校园环境、表达大学象征意义的实体空间关系.该文对校园群体形态进行综合的研究:第一章是认识校园群体,简要总结了其构成要素的类型、特点和组织方法.第二章研究校园群体的组织.首先以结构为线索对校园进行总体分类,归纳了六种形态模型并解析各自的涵义、建筑组织、道路系统、空间序列及其相互关系和综合结果.接着从地域条件、大学的性质特点、社会的深层结构三个角度研究了外在因素对形态的选择和影响机制,并得出大学校园形态的历史性发展演变规律.第三章实证校园群体形态.以大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五所不同形态的校园为实例,首先研究社会环境、地域环境、大学性质和管理体制等因素如何综合的发挥作用从而形成特定的校园形态;其次总结了每种形态模型下建筑、空间组织的重要处理手法和经验.第四章对中国的校园进行专门研究,认为传统的社会观念和强大的政治干预决定了中国校园的基本形态,粗放的管理体制和复杂的土地制度遏制了校园良性扩展的途径,从而出现大量千篇一律的庞大新校区这样非正常的校园发展现象.该章最后以南航规划实践探讨了老校区改造的方法.结语对校园规划提出了五个指导原则:结构、密度、宏观、手法、环境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