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食品消费结构的实证分析——基于QUAIDS模型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_go_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消费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而食品消费则是消费问题中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基于实地调研,本文对三大地区的家庭食品需求的支出水平和支出结构进行对比分析,统计了当下家庭外出就餐情况及其对家庭食品需求结构的影响,结合QUAIDS模型分析家庭食品需求的结构问题。  结果表明,肉制品和蔬果类食品是高支出食品,但是不同地区的支出份额差异明显,东南地区肉食类支出份额最高,为0.58,蔬果类支出份额最低,为0.21;西北地区的肉食类支出份额仅有0.36,而蔬果类支出份额则达到0.37。人均外出就餐已经占到全部就餐次数的1/5~1/4,并且每增加1次中式快餐消费,肉食类食品消费份额将增加0.19%,蔬果类食品消费份额将减少0.14%。支出弹性普遍大于相应的价格弹性,说明支出对于食品需求的影响要大于价格变动对于食品需求的影响。而不同食品的交叉价格弹性多数为负,说明我国家庭食品消费更注重多样性和均衡性。  在制定相关政策和农业生产时,应该考虑到各地区偏好以及市场变动对于家庭福利的影响。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信贷市场也在急剧扩张。信贷市场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储蓄向投资和消费的转化速度,使资源得到合理和充分的利用。不过,在信贷市场
出口退税政策,是一个国家税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扩大出口通常采用和接受的国际惯例。2008年金融危机使我国的出口需求急剧下降,外贸环境急剧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的国民经济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快速增加。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地方经济两极分化同时存在,尤其代表收入水平的地区工资差距逐渐扩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地区工资差距的演进,以及我们需要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措施来防止这一不和谐现象的继续扩大成为摆在我们眼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对研究影响地区工资差距因素的相关文献做了回顾,重点在于出口开放与地区市场潜能的贡献率,分别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