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Ⅱ)、Fe(Ⅲ)和Ⅰ2参与的光化学反应及其机理的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wy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和能源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而充当着重要角色的半导体光催化则获得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这是因为半导体光催化剂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光解水产生清洁能源氢气和降解有机或无机污染物。TiO2因其具有高效、稳定、无毒等特征而作为最受欢迎的光催化剂之一。但TiO2禁带宽度约为3.2 eV,只能吸收波长≤380nm的紫外光。而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光只有5%,这就大大限制了TiO2在可见光方面的应用。WO3的禁带宽度约为2.6 eV,比TiO2少了0.6 eV,它能有效地吸收波长≤460nm的可见光。然而无论是TiO2还是WO3,它们光催化降解有机物的量子产率依然很低,所有针对如何有效提高半导体光催化活性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本文主要以TiO2和WO3半导体光催化剂为研究对象,以金属离子作为电子受体,通过降解苯酚来表征其光催化活性,较为系统的研究了各种影响因素及反应机理。由于金属铁离子具有优异的得电子能力,却很难被再度氧化,于是本文接着研究了碘将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的反应及机理。本文共分为两部分,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了Fe3+、Cu2+分别对TiO2、 WO3光催化体系活性的影响。我们主要依据光催化降解苯酚来评价体系的光催化活性,进而来评价Cu2+和Fe3+的修饰效应。加入Fe3+后,对于WO3和TiO2,苯酚的初始光降解速率都得到有效的提高,但是只有TiO2能持续的保持速率增长趋势,而WO3却没有;加入Cu2+后,P25降解苯酚的活性反而是受到抑制的,但是对于其它催化剂,Cu2+的加入不仅提高了它们的反应速率,而且此光催化降解反应还较好的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经对照实验,发现在水溶液中只有Fe3+能发生有效的光解和吸附到催化剂上。再者,我们还发现Fe3+和Cu2+作为TiO2和WO3的光电子受体优于O2,而且Fe3+更优于Cu2+,更值得一提的是所得到的这些结果与既有的热力学数值都能较好的符合。此外,Fe3+得到TiO2上的光电子被还原成Fe2+后,能有效的被一些光生活性物种,如:H2O2,重新氧化生成Fe3+;而对于Cu2+而言,其在锐钛矿、金红石及WO3上被还原后,可以被溶解氧重新氧化成Cu2+。   第二部分,主要研究I2、I3-光敏化氧化Fe2+,在波长大于320 nm的紫外光或波长大于420 nm的可见光照射下,酸性水溶液的I2和I3-都能氧化Fe2+,而产生化学计量的Fe3+和I-。相比之下,I2敏化的反应较快,而I3-敏化的反应只有当过量Fe2+存在时才能显著发生。这是因为前者产生的I(.)自由基比后者产生的I2-自由基具有更高的化学活性性。在波长等于456 nm时,I2和I3-敏化Fe3+生成的量子产率分别等于0.119和0.118。此外,在I2和可见光作用下,Fe3+的初始生成速率与I2起始浓度和反应温度成正比,而与Fe2+的起始浓度无关。该反应级数对I2为一级,Arrhenius活化能等于29.3 kJ·mol-1。这些实验现象表明:Fe2+与(I)之间的反应较快,而I-的产生和自身复合则是I2敏化反应的决速步骤。
其他文献
碳材料在宇宙中广泛存在,其奇异的物性和多种性随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被认识和利用。1991年,日本科学家Iijima利用真空电弧蒸发石墨电极,通过高分辨电镜对其产物进行研究,发
锂离子电池以其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自放电小、无记忆效应和“绿色”环保等优点而成为可移动电源的首选。LiFePO_4作为新一代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其理论比容量为170mAh·g~(-1),电压平台为3.4V(相对于Li/Li~+),具有价格低廉,环保,热稳定好,安全性高,循环性能优越等优点,被认为是锂离子电池理想的正极材料。然而较低的电子电导率和锂离子扩散系数影响了磷酸铁锂材料大倍率
阴离子模板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合成银簇的方法,特别是在对银簇结构的控制方面表现出了独特的优越性。但迄今为止,阴离子模板的种类较少,有待扩展,同时在已报道的阴离子模板法
德国赫优讯最新的网关产品netHOST,相比传统的方案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案。作为DIN导轨安装的设备,通过原生TCP/IP控制,可以支持赫优讯标准CANopen计算机板卡的所有功能,
树枝状纳米银具有优异的导电性能,主干和侧枝都有很高的长径比,作为填充材料时容易形成导电通路。但金属银密度大、价格较贵,因此常将其与碳材料或导电聚合物复合来制备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