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特征,比较应用不同剂量左乙拉西坦(LEV)与地西泮(DZP)预防热性惊厥复发和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在山西大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热性惊厥患儿,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且分为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和对照组,四组分别在发热性疾病初期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对症退热)的基础上予口服DZP(0.2-0.3mg/kg·次,1次/每8小时)、高剂量LEV(10-15mg/kg·次,2次/日)、低剂量LEV(5-10mg/kg·次,2次/日)及未予特殊处理3-5天,比较四组间FS复发危险因素和继发癫痫危险因素,并收集随访期间发热次数、惊厥发作次数(惊厥出现的次数)、惊厥发作例数(惊厥出现的患儿例数)、惊厥持续时间、发生癫痫例数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1.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儿100例,其中随访过程中脱落8例,在完成随访的92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约1.3∶1),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患儿年龄≤18月龄所占比例高,约为63.1%。大部分患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后12月内再次出现惊厥发作,约占69.6%。
2.在随访期间,惊厥发作次数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惊厥发作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6,P=0.021)。惊厥持续时间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惊厥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在随访期间,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和对照组出现癫痫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9)。
4.在随访期间,地西泮组患儿出现乏力、食欲减退4例,轻度嗜睡4例,高剂量LEV组患儿出现轻度嗜睡1例,兴奋、脾气暴躁1例,低剂量LEV组患儿出现轻度嗜睡1例,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36%,8.70%,4.17%。高剂量LEV组和低剂量LEV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DZ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9)。高剂量LEV组和低剂量LEV组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609)。
结论:
1.本研究中热性惊厥患儿(惊厥次数均≥2次),男性较多见,其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年龄多≤18月龄,且大部分在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后12月内再次出现惊厥。
2.本研究中LEV(5-15mg/kg·次,2次/日)与DZP(0.2-0.3mg/kg·次,1次/每8小时)均可有效干预热性惊厥发作,减少发作次数。LEV较地西泮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低剂量LEV(5-10mg/kg·次,2次/日)即可有效达到干预热性惊厥发作的效果。
探讨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临床特征,比较应用不同剂量左乙拉西坦(LEV)与地西泮(DZP)预防热性惊厥复发和继发癫痫的临床效果,并分析其安全性。
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在山西大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热性惊厥患儿,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并且分为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和对照组,四组分别在发热性疾病初期予以常规治疗(包括对症退热)的基础上予口服DZP(0.2-0.3mg/kg·次,1次/每8小时)、高剂量LEV(10-15mg/kg·次,2次/日)、低剂量LEV(5-10mg/kg·次,2次/日)及未予特殊处理3-5天,比较四组间FS复发危险因素和继发癫痫危险因素,并收集随访期间发热次数、惊厥发作次数(惊厥出现的次数)、惊厥发作例数(惊厥出现的患儿例数)、惊厥持续时间、发生癫痫例数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数据并进行分析比较。
结果:
1.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患儿100例,其中随访过程中脱落8例,在完成随访的92例热性惊厥患儿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约1.3∶1),首次热性惊厥发作患儿年龄≤18月龄所占比例高,约为63.1%。大部分患儿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后12月内再次出现惊厥发作,约占69.6%。
2.在随访期间,惊厥发作次数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惊厥发作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6,P=0.021)。惊厥持续时间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惊厥持续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3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3.在随访期间,DZP组、高剂量LEV组、低剂量LEV组和对照组出现癫痫的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9)。
4.在随访期间,地西泮组患儿出现乏力、食欲减退4例,轻度嗜睡4例,高剂量LEV组患儿出现轻度嗜睡1例,兴奋、脾气暴躁1例,低剂量LEV组患儿出现轻度嗜睡1例,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6.36%,8.70%,4.17%。高剂量LEV组和低剂量LEV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DZ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P=0.009)。高剂量LEV组和低剂量LEV组不良反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609)。
结论:
1.本研究中热性惊厥患儿(惊厥次数均≥2次),男性较多见,其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年龄多≤18月龄,且大部分在首次热性惊厥发作后12月内再次出现惊厥。
2.本研究中LEV(5-15mg/kg·次,2次/日)与DZP(0.2-0.3mg/kg·次,1次/每8小时)均可有效干预热性惊厥发作,减少发作次数。LEV较地西泮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低剂量LEV(5-10mg/kg·次,2次/日)即可有效达到干预热性惊厥发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