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如“诗的可译与不可译”是值得商榷的问题一样,“译者的隐身与显身”同样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美国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倡导者劳伦斯·韦努蒂(Lawrence Venuti)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表明:归化翻译策略使译文通顺圆润,却最终导致译者身份隐匿不显,一般读者对译者视而不见;只有抵抗式异化翻译策略方能保留原文异国情调,凸显译者地位重要。由此本文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引发对“译者的隐身与显身”问题的重新审视:文学翻译中语言及形式上的“异国情调”是否就是拯救“隐身”译者的终极策略,“异国情调”的文学翻译是否恰当表现了译者的“显身”,这正是本文要阐述的问题。研究结论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本文从译者的翻译意图、译者的个人风格、以及译者的再创作三方面系统分析了抵抗式异化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无法从真正意义上显现译者自身。因为,异化的语言及形式仅仅生硬地强调文字间的转换,抹杀了文学的艺术性和译者的文学修养、语言风格等自身许多个性特点,而这些特点恰恰是译者间鲜明的区分,并包容在译者恰当的语言文字处理策略之中。从而引出论点:译者,隐则实显,显则实隐。“显”并非是借助于生硬死译来显现,“隐”也并非能依靠圆润条达来隐蔽。忠实是翻译的基础,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由于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角度不同,在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时自然无法规避人的个性特点。文学翻译也是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之一,其作品必然会影印出译者的表现手法和翻译技巧。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引言。介绍劳伦斯·韦努蒂的抵抗式异化翻译策略和译者借其显身的思想。进而反思出韦努蒂翻译理论难以完全适应文学翻译实践的要求,由此提出本文论题:译者无法以生硬的“忠实”译文显化自身在文学作品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译者的翻译意图、个人风格和再创作——隐蔽于译文中的这三方面或许是显化译者的隐性因素。第二章,译者的意图。从译者翻译的文化和政治意图入手,较详细地分析译文是如何通过这两个隐性因素而显化自身的。第三章,译者的风格。阐述译者个人风格形成的原因,并分析译者风格在译文中的具体表现,从而阐明了:译者个人风格是显化译者的隐性因素。第四章,译者的再创作。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点入手,具体分析译者隐蔽在词汇和形式之中的再创作的“显性”。第五章,结论。综述证明韦努蒂倡导的抵抗式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实践中难以从根本上显化译者的理论缺陷,从而得出“隐到极致则为显,显到极致则为隐”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