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证券投资基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经济学界对基金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而基金绩效评价理论的发展,反过来又对基金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开放式基金己经成为证券投资基金发展的主流,而股票型基金又是开放式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往往也是广大基金投资者投资组合中的主要产品。因此,本文将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作为研究目的,并以最新颁布施行的《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1月1日)为指导,选择样本基金并进行实证分析。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相关概念范畴进行了说明,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本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该部分作为全文的出发点,阐明了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并立足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具体情况,运用国内外已发展比较成熟的理论,通过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的绩效表现进行评价,并力求有所创新。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股票型开放式基金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对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历史绩效进行评价的指标和方法,主要包括传统三大指标—Treynor指数、Sharpe指数和Jensen指数,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出的M2测度和基于下方风险的评价指标Sortino比率;然后介绍了基金绩效归属与来源分析理论与方法,其中重点介绍了三大评价基金选股择时能力的模型,包括T-M模型、H-M模型和C-L模型;最后介绍了对基金绩效持续性进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包括基于基金收益率排序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检验、基于基金收益序列的横截面回归系数检验法和基于基金输赢变化的绩效二分法。第三部分进行实证分析,文中选取我国最早发行的10只股票型开放式基金,基于上述有关理论和方法,对其自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共7年间的绩效表现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期间的选择较以往国内的同类研究更长。对基金历史绩效表现的实证分析表明,评价期内,样本基金收益不仅高于无风险收益,而且也都好于市场基准组合的表现。本文分别运用H-M模型和C-L模型对样本基金的选股择时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两模型的实证检验结果基本一致。评价期内,样本基金都表现出了一定的选股能力,但只有少数基金的选股能力指标在较高的水平下显著,同样也只有少数基金表现出了较高的择时能力,但没有一只基金在评价期内同时表现出显著的选股能力和择时能力。本文采用绩效二分法对样本基金整体的绩效持续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样本基金整体上只在近一两年的某些时段里表现出了一定的绩效持续性。第四部分概括了本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并对投资者、基金管理公司和监管部门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另外,以往的同类文章对下方风险理论的研究还比较少,本文则对此进行了着重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下方风险指标对基金所承受风险的衡量更为科学合理,进而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基金绩效评价指标相对于其它指标而言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本文建议在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对该方法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最后,作者对进一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