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当代学校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教育,可以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同步提升,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生物学科是一门科学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理念和情感教育素材,在新课程改革及素质教育的普及过程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同时,生物学科也是一门实验性、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突出发展学生的个性。然而,目前的素质教育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举步维艰。大部分中小学依然在套用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理念未得到深入贯彻,因此,情感教育也就流于形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应对大部分中小学未正确定位情感教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以及情感教育理念未普及的实际,本文在收集了多种国内外情感教育理念、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调查研究等方法,建构了相对科学、全面和客观的生物教学情感教育体系并对此体系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⑴情感教育研究背景,分别从教育现状、社会现状、学校和家庭现状以及学生现状阐述本研究的背景;⑵理论体系构建,在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的情感教育理论基础上,综合延伸出本研究的主题;⑶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综合分析教育现状,并采用适当案例,以验证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⑷生物教学情感教育的策略,从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自身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及多种课堂授课模式等方面探讨生物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⑴我国部分中小学特别是乡镇中小学依然沿用传统的生物教育教学模式,对中小学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不利;⑵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发生变化,要求生物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客观、全面的培养⑶生物文化的发展要求在生物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充满人文关怀的情感教育⑷通过生物教育教学实践还发现在教育教学实际中课堂教学情感教育的开展和教师情感教育理念的更新还有很大的不足。针对以上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对枣庄市农村高中的生物教学情感教育工作的实施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