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基质明胶(BMG)复合人工骨及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基质明胶(BMG)+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复合人工骨的制备方法,并通过对不同配比的复合样品的凝固时间、抗压生物力学强度、生物降解性能等理化特性的研究,探索适用的人工复合骨水泥,以期为解决目前用于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的骨水泥的弊端奠定实验基础。方法:1.取新鲜兔四肢长管状骨干,经清洗、粉碎、脱钙脱脂等程序,制备骨基质明胶颗粒,分装后经环氧乙烷灭菌备用。2.分别称取CPC与BMG骨粉,在室温干燥环境下按不同比例搅拌均匀,不同固:液比调拌成糊状后注入预制的模具内,固化成形后脱模取出,制成圆柱状复合人工骨样品;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体外降解实验,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生物力学强度测试,及孔隙率测定等方法研究不同配比的CPC/BMG复合人工骨水泥的理化特性。4.采用W/O的微球制备方法得到PLGA微球,行电镜观察。5.在CPC与BMG按照质量比例5:1混合的基础上,再加入5%及10%的PLGA微球。6.CB(5:1)组、CB(5:1)+5%PLGA组、CB(5:1)+10%PLGA组分别行电镜观察、孔隙率测定及生物力学实验。结果:1.不同配比的复合材料在适宜的固液比时,均有良好的注射性和抗溃散性,本实验最后确定CPC:BMG(3:1)、(5:1)、(7:1)及(1:0)组的最佳固液比分别为1:0.6、1:0.55、1:0.5、1:0.4(g/ml)。除CPC:BMG(3:1)组固化时间较长,其余各组固化时间均在30分钟内,能满足临床需要。不同配比组均有较高的孔隙率,BMG占比高组,孔隙率更高,且100μm以上的大孔明显增多,降解速率明显增快,有利于诱导新骨形成和血运重建。但随BMG质量占比的增加,材料生物力学强度逐渐降低,初期虽具有相当强度,能够满足OVCF患者修复需要,但CPC:BMG(3:1)组在4周降解后,抗压强度下降明显,容易造成修复失败。2.根据W/O法制备的微球球形良好,大小合适,PLGA微球的加入进一步增加了样品的孔隙率,但对样品的极限抗压强度有明显不利影响。结论:1.CPC具有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可以作为OVCF患者的注射用骨水泥。2.在一定质量比控制下,可以构建磷酸钙/骨基质明胶人工复合骨水泥。3.BMG的加入改善了CPC的部分性能,有利于新骨的形成。4.综合评判体外实验结果,以CPC:BMG(5:1)组更能平衡抗压强度与促进新骨再生之间的矛盾。5.CPC:BMG(5:1)混合基础上加入PLGA微球,增加了孔隙率和孔径,但抗压强度下降明显,对于需要局部用药,而早期负重要求不高的患者尤为合适。